
水上乐园,可能“要命”

“我像是炒锅里的菜,连人带皮筏被颠飞起来。”7月5日下午,23岁的程序员刘宇在水上乐园遭遇了人生第一次骨折。
杭州开元森泊水乐园的“大喇叭”滑道里,当四人皮筏从20多米的高处俯冲,坐在他对角位置、目测近百公斤的游客像秤砣般下坠,导致皮筏剧烈倾斜,将他56公斤的身体狠狠向下砸到硬质管道内壁,“当时就感觉尾椎骨一阵钻心的痛”。
面对工作人员的询问,他指着擦伤处反复强调“不是皮肤痛,是骨头”。但水乐园员工只是给他喷了云南白药、擦了碘伏,医务室人员断言:“能走过来就没事,回去睡一觉就好。”第二天,刘宇疼痛加剧,到医院检查,最终确诊为“第五骶骨骨折”。
面对刘宇提出的医疗费、误工费等赔偿诉求,该水乐园一位管理人员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应:“水乐园设备符合相关标准,员工操作符合设备说明书的要求。”该管理人员表示,双方多次沟通后未达成一致意见,“为维护合法权益,建议消费者走法律途径。”
维权比骨折更痛
刘宇的女友岳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按照医院诊断,刘宇的骨折位置没有办法通过外界干预来辅助治疗,只能静养。目前,他已经向工作单位申请了一个月的病假。
医生告诫他,疼痛消失大概需要一个月时间,骨折恢复需三个月左右。刘宇的公司出于信息安全考虑,不让居家办公,必须在单位完成工作。他只能无奈接受,这个季度的绩效考评注定在组内垫底,而考评结果最终会影响到他的年终奖金和职级晋升。
“这些连带损失并没有算入赔偿,我们要求的只有基本的医疗费、交通费和误工费等费用。”岳莹统计,共3万多元,但与水乐园方面三次沟通,对方只愿给出“5000元人道主义赔偿+乐园门票等福利”。
对此,前述杭州开元森泊水乐园管理人员表示,接到客诉后,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经来调查过,监控视频中,员工从称重到教学演示的相关操作,没有被提出异议。保险公司查看全部监控后,表示只愿赔偿30%。
该水乐园的“大喇叭”项目要求乘客体重在45—90公斤,工作人员给刘宇和岳莹称重合格后才放行。在出发点,他们被工作人员分配与另外一组游客同坐四人皮筏艇,岳莹记得,另一名女士与她身形相当,但另一名男士明显更壮,“目测近200斤”,有几十斤体重差。岳莹还特意询问工作人员“是否安全”,对方表示“不会出事”。
“游客进入轨道后完全没有安全保障。”岳莹表示,皮筏没有安全带,座圈是个上下贯通的洞,游客坐在上面,底部直接接触滑道,没有额外的气垫做缓冲,快速滑行过程中因惯性或水的冲击力,一旦坐穿座圈,就很容易磕到臀部。
针对岳莹提出的种种质疑,该水乐园管理人员表示,项目限重与皮筏设计“均符合厂家产品要求”,园方“按照设备说明书的底线要求执行”。工作人员称:“园区第一时间承诺报销医疗费,核心争议在误工费上,已多次主动协商,还没达成统一。为维护权益,建议消费者走法律途径。”
“景区目的就是承担更少赔偿。”去年刚胜诉的林红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23年7月,她和男友在老家江西信丰县一家刚开的水乐园游玩,最后在螺旋滑梯项目快结束时,滑垫“翻车”,男友左侧锁骨撞向滑道,导致骨折。林红男友住院治疗就花费了1万多元,算上误工费、护理费等,最初他们要求景区理赔3.5万元,被保险公司核减至3.2万元,但景区因承担部分责任而不愿接受该方案,他们只能起诉,历时半年,最终仅获2.5万元赔偿。
“钢板戴了一年才拆,一遇到阴雨天,骨头还会疼。”林红坦言,维权煎熬不亚于骨折。
“很多隐患是从建设阶段就埋下的”
截至目前,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以“水上乐园”“人身损害赔偿”为关键词检索的相关文书已达490篇,且每月仍在新增。这些案件主要涉及游客在游玩过程中因设施安全隐患、管理疏失导致的受伤、染病、残疾甚至死亡事件。
与之同步飙升的,是遍布大城小镇的游乐场数量。根据广州智立方旅游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数据,早在2017年前后,国内水上乐园已经达到1300多家。
一位入行三十多年的资深从业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国内城市建设水上乐园从1985年开始,直到2007年后才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一方面,个别高品质的大型水上乐园开业,让业内真切看到了水上乐园的“赚钱效应”,纷纷加大投资;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商以“文旅配套”名义低价获取住宅用地,而水上乐园是文旅项目中投入相对较低、回本周期相对较快的选项。因此,伴随房地产发展,国内水上乐园迎来近十年的快速发展。
前述资深从业者介绍,常规乐园投入从几百万元到上千万元不等,效益好的两年回本。大量中小型、低投入的水上乐园,基本遵循“一年兴,两年旺,三年衰”的轨迹,不但造成浪费,也埋下了安全隐患。尤其充气式设施,未被列入特种设备目录,无法被市场监管部门强制监管,往往带来更大风险。
2019年7月,安徽黄山一气模游乐设施顶部发生局部下陷,导致8岁女童被挤压受伤,抢救无效死亡。2022年夏季,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蓬南镇的第一家水上游乐园开业一周便发生坍塌事故,造成1死7伤。
“很多隐患是从建设阶段就埋下的。”前述资深从业者表示,此前因建设过程缺乏统一标准,给工程主管部门、设计单位、业主投资方、监理和施工单位带来诸多不便,也使得国内乐园项目的品质参差不齐,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质量事故频发,严重影响了乐园产业的发展。
前述资深从业者介绍,相关标准送审稿已于2022年通过专家组审查,但直到今日,仍未发布。“如果有相关国标作为建设监督依据,或许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事故。”该从业者表示。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刘宇、岳莹、林红均为化名)
记者:李明子
编辑: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