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批机器人涌入景区 成为游客新宠

清明假期,众多游客在全国各地的景区与机器人不期而遇。从“春晚机器人”到景区内的互动体验,科技感十足的机器人吸引了大量游客的目光,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去年末以来,“杭州六小龙”的持续火爆使得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迅速发展。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了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的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以及培育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这一潮流与景区寻求创新文旅服务的需求一拍即合,二三月以来,机器人开始大规模进入景区,成为游客的新宠和服务升级的重要工具。
泰山景区自1月底投放了十台外骨骼机器人,受到游客热烈欢迎。社交媒体上预约租赁的数量激增,目前已有近百台投入使用,并计划在五一前增加至500台。这些机器人通过传感器感知人体意图,提供助力,帮助游客减少体力消耗。例如,在泰山红门到玉皇顶的7000多级台阶路段,使用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将原本约3小时的攀登时间缩短一半。其他如三门峡灵宝汉山、保定白石山等地也纷纷引入这项技术。
峨眉山景区也计划在外骨骼机器人的帮助下提升游客徒步登山的乐趣。景区管委会表示,这不仅优化了游客体验,还拓展了他们在景区的游览深度。峨眉山每年接待大量游客,其中全程徒步登山的比例不小,有了外骨骼机器人的支持,更多人愿意深入中山区域进行探索。
雁荡山景区则采取了分步走策略,首先让机器人和机器狗在核心景区和网红业态中迎宾、互动表演,随后开发定制功能,最终打造仙侠类IP,形成系列主题活动和短剧。这种模式也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恩施大峡谷等多个景区得到应用。例如,宇树科技的G1机器人将在青城山-都江堰景区进行多语种景点介绍、游客导流和娱乐表演;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正在测试用于安保巡检的四轮机器人。
随着“Z世代”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主力军,他们对数字技术的兴趣促使传统旅游模式发生变革。萍乡武功山景区已引进多种类型的机器人,并邀请厂商和游客共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探索科技与自然结合的新方式,为游客带来全新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