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厦门300亿独角兽:海辰储能要IPO了

访客 2025-04-08 10:01:08 2
厦门300亿独角兽:海辰储能要IPO了摘要: 投资界-天天IPO获悉,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辰储能)已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申请主板IPO。成立于2...

投资界-天天IPO获悉,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辰储能)已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申请主板IPO。

厦门300亿独角兽:海辰储能要IPO了

成立于2019年,海辰储能由吴祖钰、王鹏程两位福建80后联手成立,是福建省和厦门市双重点建设项目。以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计算,海辰储能于2024年全球储能市场排名第三,一年营收超120亿元。

一路走来,海辰储能6年融资80亿元,从产业资本、市场化机构到地方国资,集结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投资方军团,曾经估值近300亿元。

告别A股

厦门超级独角兽赴港了

相比于公司的出圈,海辰储能的创始团队相当低调,公司董事长吴祖钰更是鲜少公开露面。

吴祖钰,现年39岁,2008年6月获得山东师范大学应用化学学士学位,之后考入福州大学攻读化学工程硕士。他的职业生涯始于宁德时代,在研究生毕业后便加入担任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师,一干就是8年,是宁德时代很早一批技术骨干。

2019年12月,吴祖钰率队另立门户在厦门创立了海辰储能,其中有一部分成员同样来自宁德时代,海辰储能的“宁德系”色彩可谓浓厚。

相比吴祖钰的隐秘,联合创始人王鹏程可以说是海辰储能的对外发言人。他是海辰储能1号员工,来自福建泉州,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在上市公司、投资机构有多年从业经验。

二人并肩作战,各司其职。在海辰储能内部,吴祖钰任董事长兼执行董事。负责公司的整体战略规划及经营决策;王鹏程则作为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全面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

在吴祖钰、王鹏程的率队下,海辰储能专注于提供以储能电池和系统为核心的全场景储能解决方案,迅速凶猛崛起。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海辰储能是全球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GWh级别以上中,唯一专注储能领域的企业,已为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提供产品和解决方案,并在全球核心市场进行了研、产、销、服体系的全面布局。

以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计算,海辰储能于2024年全球储能市场排名第三。2024年, 海辰储能的储能电池出货量为35.1GWh,2022年至202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67%,是新能源江湖一匹黑马。

现在,海辰储能在全国多个地区设有制造基地。其中总部基地位于福建厦门火炬高新区,整体项目规划涵盖新材料一期、锂电研发及智能制造一期和二期,规划年产能450 GWh,已在2023年全部建成。此外,海辰储能在重庆铜梁设有西南智能制造中心及研发中心,计划总投资130亿元,还有位于山东菏泽的山东长时储能一体化零碳产业园、深圳应用创新基地、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生产基地。

财务数据方面。2022年至2024年,海辰储能分别营收36.15亿元、102.02亿元和129.1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89.0%。2024年,海辰储能扭亏为盈,净利润为2.88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3.18亿元,2022年和2023年的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1.05亿元和2.25亿元。

海辰储能曾在2023年7月就曾向厦门证监局提交A股上市辅导备案,但之后终止了A股上市筹备。时过境迁,这家超级独角兽开始转战港股IPO。

6年融资80亿,VC/PE云集

在储能行业狂奔的日子里,海辰背后聚集着一群投资人。

招股书显示,海辰储能从2021年年底到递交港股上市申请书前,累计完成4轮融资,融资总规模高达80亿元人民币,囊括了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国资机构、产业资本以及VC/PE机构等,相当霸气。

梳理下来,海辰储能估值一路飙涨,早在2022年1月便跻身独角兽之列。同年10月,海辰储能官宣了一笔超20亿元的B轮融资,集结了农行旗下农银国际、建行旗下建信股权、厦门创投、经纬创投、峰和资本、日初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

印象更为深刻的是海辰储能的C轮融资。2023年7月,公司宣布完成总额超45亿元的C轮融资,一口气集结了15余家投资方。该轮融资后,海辰储能估值近300亿元。

截止目前,海辰储能身后资方数量多达数十家,既有厦门创投、深投控等地方国资的身影,也有上市公司迈为股份、盛新锂能以及产业投资朝希资本、峰和资本等,还齐聚了同创伟业、招银国际等老牌人民币机构。

现在,峰和资本持股4.84%、朝希资本持股3.72%、农银国际3.31%、众远新能源3.01%、经纬创投2.67%,组成了海辰储能前五大外部股东。

许多拟上市的内地公司都将港交所作为通往国际市场的重要桥梁,进一步开拓全球业务。海辰储能亦如是,招股书中明确提及,IPO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部分用于搭建全球销售与服务网络,以支持海外扩张战略。

事实上,海辰储能早从成立起就开始了全球化战略,现已在中国、美国、欧洲等全球核心市场进行了布局,还积极开拓中东、非洲、大洋洲、南美等新兴市场,目前是少数具备研发、产品、产能、供应链、营销、交付与运维服务等全链条本地化能力的全球化储能企业,也是首家在美国落地储能系统产能的中国储能企业。

海外业务比重正逐年攀升,从其收入构成便可看出——2022年至2024年,海辰储能的海外收入占比分别为0.0%、1.0%以及28.6%,2024年的海外收入超37亿元。如若顺利港股IPO,海辰储能全球版图有望进一步扩张。

厦门,一座隐秘新能源重镇

海辰储能的成长轨迹,也是厦门产业变迁的一缕缩影。

过去往往一提到厦门,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旅游城市”、“房价贵”等标签。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厦门以制造业、贸易、旅游业三大产业为主,其中制造业为主要支柱。长久以来,过于单一的产业结构,渐渐成为厦门经济发展之痛。

一场产业变革随之而来。今天的厦门,主要围绕四大支柱产业集群: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商贸物流、金融服务,并且正在培育壮大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文旅创意,还前瞻性地布局了更前沿的六个未来产业: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前沿战略材料、氢能与储能、基因与生物技术、深海空天开发。

一个“4+4+6”产业新版图正徐徐铺开。其中,新能源产业是厦门当前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而梳理厦门新能源产业链,锂离子电池制造尤其活跃,宁德时代、中创新航、海辰储能、厦钨新能源等一批新能源龙头项目在这里扎根生长,并带动了上下游企业的集聚。

海辰储能王鹏程曾在接受《厦门日报》采访时回忆,“记得我们刚落地厦门时,储能行业还是一个蓝海市场,但是厦门政府基于对世界能源结构改变的判断,非常坚定地支持我们。”

在厦门当地的大力支持下,海辰储能42天便完成了从挂牌出让成交到开工动建手续报批;80天完成总部研发大楼封顶;二期项目开工后,仅3个月便实现智慧工厂封顶。创造了产业项目落地的多项纪录。

渐渐地,新能源成为厦门的一张新名片。去年,厦门曾发布《厦门市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指出,加快发展新型储能产业,力争到2026年,新型储能产业年均增速超20%,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带动关联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打造新型储能产业创新高地。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这座被誉为“东方夏威夷”的城市,在中国科技产业的浩荡浪潮中书写着一份独特的创新答卷。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周佳丽,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504/548047.shtml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