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关税围城下的全球药企变局

访客 2025-04-08 10:01:08 1
关税围城下的全球药企变局摘要: 2025年4月2日,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对进口药品加征10%关税,但抗癌药、胰岛素等关键医疗物资被豁免。这一政策看似“网开...

2025年4月2日,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对进口药品加征10%关税,但抗癌药、胰岛素等关键医疗物资被豁免。

关税围城下的全球药企变局

这一政策看似“网开一面”,实则暗藏玄机——原料药中间体的关税壁垒仍构成致命威胁。以丹麦诺和诺德为例,其明星减肥药司美格鲁肽生产所需的关键中间体依赖中国进口,叠加既有税率后成本将攀升约近四分之一。

这种“选择性豁免”策略迫使跨国药企陷入两难:要么承受成本压力,要么加速供应链转移。

正如Redburn Atlantic分析师贝克所言:“当美国政府成为*买单者时,关税最终将转化为纳税人的负担。”

01

药企不得不重构供应链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虽将药品制剂排除在加税清单外,但原料药中间体的关税壁垒仍构成致命威胁。美国市场90%的活性药物成分(API)依赖进口,其中60%来自中国 ,这种深度依赖使得任何关税调整都可能引发“连带效应”。

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商协会(PhRMA)推动国会通过《医药供应链安全法案》,要求对“关键API”*豁免。该法案的游说文件中明确提到:“若不采取行动,美国患者将面临药品短缺和价格飙升的双重危机。”

2月20日,在特朗普表示可能对制药进口产品征收25%的关税,欧洲制药工业联合会(EFPIA)的一位发言人对可能的关税调整政策非常审慎的回应:“只有在此事实际发生时,我们才会发表意见,而不会进行推测。”

审慎回应足以见得态度谨慎。事实上关税政策对欧洲及全球药企供应链的影响是中长期的。

面对关税压力,全球药企掀起供应链重构浪潮。礼来宣布未来5年投资270亿美元在美国新建4座工厂,强生追加550亿美元扩建生物药产能,但新建符合FDA标准的工厂需5-10年,单个成本超20亿美元,中小型企业难以承受 。日本药企则选择“中国+1”策略,SK生物制药在美国、法国建立双生产基地,以分散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技术革新或成为药企破局关键。

02

政策、市场与技术的博弈

美国的“产业回归”战略面临结构性困境。本土生物工艺工程师缺口达12万人,企业需支付薪资溢价吸引印度、中国人才 。尽管辉瑞、默沙东加速扩产,但中小型企业因成本压力被迫退出市场。

以美国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为例,其平均研发成本比跨国药企高出近一半,关税政策进一步压缩了它们的生存空间。

欧盟成员国对“关键药品”定义不一——德国坚持将胰岛素列为战略物资,法国则聚焦罕见病药物,政策协同效应有限。

中国药企则以“技术+市场”双轨策略突围。恒瑞医药通过AI加速研发(2024年研发费用82.28亿元),同时加速创新药的出海速度(2024年海外收入7.16亿元,同比增长16.07%) 。药明生物通过连续生产工艺提升产能效率,同时也加速国际化产研布局。

而政策不确定性仍是*变数。

美国中期选举可能推翻现有关税政策,导致药企投资打水漂。若民主党在2026年重掌国会,可能推动《生物安全法案》立法,进一步限制中国药企参与美国供应链。中国已就原料药关税向WTO提起诉讼,若胜诉将迫使美国修改301条款。技术标准争夺同样关键——欧盟拟推“医药碳关税”,对高碳足迹药品加征额外税费。

据沙利文分析报告,2025年小分子CDMO市场规模预计达1243亿美元,而中国市场占比约20% 。

在生物药CDMO板块,受ADC、细胞治疗等驱动,增速则会更快,但区域性服务商(如三星生物、Catalent)仍以欧美为主导 。

关税壁垒,使得药企加速技术变革,未来医药各板块受不确定的关税政策影响有多大,目前还是未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中短期药企会加大对创新药研发和生产环节技术专利的侧重。

毫无疑问,这场特朗普引发的关税风暴正在改写全医药行业的生存逻辑。无论是药企供应链的偏移,还是自研创新药的布局,政策的每一次变动都对应着药企的每个措施,正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重构着药企新格局。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