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国车企迎击美国汽车“关税乱拳” 全球产业链调整在即

美国总统特朗普政府宣布对全球所有贸易伙伴征收10%的基准关税,对美国贸易逆差最高的60余个国家和地区征收20%至49%不等的额外关税,并对中国所有商品加征的关税税率在4月9日攀升至125%。这些举动让世界感到错愕和震惊。
这一系列举措对全球汽车产业界造成了剧烈冲击。新的关税框架下,美国对所有进口汽车以及汽车零部件加征25%的关税,导致跨国车企股价持续震荡。为应对成本急剧上涨,包括大众汽车、奥迪、梅赛德斯-奔驰、宝马、现代汽车、英菲尼迪、日产汽车在内的多家跨国车企采取了提价、停产、调整产品结构、推出折扣活动、暂停向美国经销商交付车辆以及自我消化关税成本等短期性措施。跨国车企正在评估美国关税带来的潜在影响,并面临如何调整在美业务的挑战。
美国当局希望通过关税促使汽车制造商将部分生产产能转移到美国,增加本土就业和制造能力。然而,由于美国汽车生产大量依赖进口零部件、市场供给高度依赖进口车以及“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严苛的原产地标准,长期加征关税可能导致美国汽车行业陷入孤立或半孤立状态。推进本地生产和供应链本土化需要时间,加上熟练工人不足和劳动力成本高昂,必然导致更高的成本,汽车价格将大幅上涨。
尽管有所准备,美国最新关税政策的实施仍令全球产业界措手不及。根据白宫文件,美国对所有进口乘用车和轻型卡车及汽车零部件征收25%的额外关税。此举意在改善贸易逆差,推动制造业回流。分析认为,美国对进口汽车及零部件征收25%的关税,对日本、韩国、德国、英国车企以及在加拿大、墨西哥生产的美国车企冲击最大,对中国汽车产业影响较小。
面对高额关税,跨国车企纷纷启动应急预案,从供应链管理到全球生产、运输、销售网络的调整都在进行中。例如,奥迪暂停向美国经销商发货,大众汽车也对运往美国的车辆实施了紧急刹车措施。其他车企如梅赛德斯-奔驰、本田、马自达、现代汽车和丰田汽车则选择暂不涨价,观望事态发展。
除了车企自身的调整,各国政府也在寻求应对之策。加拿大宣布对美国汽车对等征收25%关税,日本、韩国等政府高官奔赴美国就关税展开谈判,欧盟亦召开会议商讨应对策略。多位跨国车企发言人认为,美国汽车关税政策将给车企和消费者带来高昂且难以预测的成本,进一步挤压车企利润。美国经济咨询公司安德森经济集团预计,汽车关税将使小型车价格上涨2500至4500美元,大型车型价格上涨1万至1.2万美元,二手车价格也将随之攀升。
当前汽车行业处于高度全球分工状态,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优配置。在这种体系下,特朗普政府追求的汽车制造业回流和扩大汽车产业规模的目标实现难度很大。此外,频繁变动的政策使得产业界难以形成持续稳定的预期。此次关税措施可能促使全球汽车产业链出现区域化趋势,各大车企将在原先分散的全球供应链中,更多地选择以区域为核心重构生产布局,以降低跨境贸易环节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