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年花光百亿募资仍缺钱,“贵州前首富”又盯上了港交所

又一家锂电企业欲赴港上市。
华夏能源网&华夏储能(公众号hxcn3060)获悉,近日,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伟股份”,SZ:300919)发布公告称,经充分研究论证,公司拟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中伟股份成立于2014年,注册地为贵州铜仁,是国内三元前驱体龙头。研究机构EVTank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伟股份三元前驱体产量、出货量全球排名均为第一。2023年,公司实控人邓伟明家族还以241亿元财富,力压满帮张晖和老干妈陶华碧,登顶贵州首富。
中伟股份早在2020年便登陆深交所,如果此次港交所上市成功,将成为贵州首家“A+H”股上市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国内新能源企业掀起一股赴港上市潮,宁德时代(SZ:300750)、格林美(SZ:002340)等锂电企业纷纷加入其中。
作为锂电行业细分赛道的隐形冠军,中伟股份也加入了赴港上市大潮。究其原因,一为增强其“全球化”属性,通过在港交所IPO,触达更广泛的国际投资者群体,提升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中伟股份真的很缺钱。在过去数年的全球扩张中,中伟股份将“盘子”越做越大,几乎烧光了手里的资金。
如今,中伟股份还能借赴港上市融资,来继续填充其全球扩张、大上产能的“无底洞”吗?
5年烧掉百亿募资后仍缺钱
中伟股份自2020年12月在深交所上市以来,曾多次募资用于扩产。
中伟股份IPO时,募资总金额为14.01亿元,一是用于扩大公司在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领域的生产规模,二是用于补充流动性。此后,公司又进行了两次定增:
2021年11月,中伟股份以每股138.8元的价格,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约50亿元,扣除相关费用后募资净额约为49.54亿元,募得资金用于建设三元正极材料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次年11月,中伟股份再次定增,以70.65元/股的价格向18家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并募资约43.07亿元,扣除相关费用后的募资净额约为42.78亿元,主要用于印尼基地红土镍矿冶炼年产6万金吨高冰镍项目等多个项目。
上述三次募资,中伟股份共拿到了107.08亿元。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日前,中伟股份发布了三次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报告,截至2024年12月31日,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已全部使用完毕,2021年度和2022年度定增募集资金也基本使用完毕。
“子弹已经打光”,这或许正是中伟股份急于港交所上市并募集资金的主要原因。
此前,彭博报道称,中伟股份筹划在香港上市的同时,计划募资4亿至5亿美元,主要用于海外市场扩张。
值得一提的是,中伟股份此前披露的半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持有外币仅约3.44亿美元。在同年11月,中伟股份还计划在印尼建造一个价值高达100亿美元的综合生产设施。虽然该笔投资计划在10至15年内完成,但巨大的资金缺口已经呈现出来。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自2022年8月以来,中伟股份的股价基本呈持续下跌走势,以4月10日收盘价(32.09元/股)算,如果参与中伟股份2021年和2022年两次定增的机构至今仍未卖出,那么浮亏已分别达到77%和55%。
这样的投资回报率,机构显然是不满意的。中伟股份此次港股上市融资能否得到机构认可,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海外大扩产留下“后遗症”
中伟股份之所以产生如此迫切的资金需求,与其坚持的全球扩张战略密不可分。
中伟股份的主要客户是三元正极材料厂商,其定价模式通常基于原材料价格与加工费。加工费虽有一定行业标准,但各厂家的盈利能力差异主要在于原料的自供率。自供率越高,企业对原材料价格的掌控力越强,材料成本越低,盈利能力就越强。
2022年,中伟股份三元前驱体业务的毛利率约为11%,但格林美(SZ:002340)相同的业务毛利率却能达到18%,这主要在于格林美布局了镍矿开发。
为了打破这一局限,中伟股份董事长邓伟明启动“全球化”战略,并提出了四个关键策略:在印尼建厂提升镍矿产能、扩大废旧电池回收业务、与矿产巨头合作以及构建完整的镍矿及中间材料生产体系。
中伟股份首先与青山集团合作投建了红土镍矿冶炼项目,并计划年产高冰镍6万金吨。此外,中伟股份还通过投建、收购和参股多个镍矿冶炼项目来增强对上游的掌控能力,这些项目在2023年陆续投产,为中伟股份提供了稳定的上游材料供应。
去年11月,中伟股份表示,目前,公司已建立印尼莫罗瓦利、纬达贝、南加里曼丹、北莫罗瓦利四大原材料生产基地,建成及在建产能规模近20万金属吨。
在海外,中伟股份除了在印尼建有原料基地,还规划建设韩国、芬兰、摩洛哥等海外产业基地。今年1月,中伟股份摩洛哥项目投产,这是公司首个海外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产品主要供应欧美市场。这一项目的投产,意味着中伟股份的业务已经从原材料向下游延伸。
海外产能的不断扩大,一方面令中伟股份构建起完整的生产体系和更加完善的原材料供应体系,另一方面却使其财务状况捉襟见肘,开拓更多融资渠道成为了当务之急。
赴港上市是解困出路?
去年A股IPO收紧后,港股上市对内地企业形成了巨大吸引力。
自去年年底起,锂电行业开启赴港上市潮,宁德时代、格林美、先导智能(SZ:300450)等众多锂电A股上市公司纷纷宣布拟在港股上市。此外,正力新能、海辰储能等企业也积极推进港股上市进程,涵盖了锂电池制造、材料供应、回收利用等锂电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参见华夏能源网此前报道:《22家新能源企业涌向港股:这一波赴港上市潮有什么不一样?》)
赴港上市对中伟股份等锂电企业来说,有两大好处。
一是,2024年以来,受到政策的持续鼓励,港交所对企业有着更高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在语言、交易制度、合规成本以及二级市场投研报告等方面都具备明显优势,锂电企业在这里更容易融到资金。
二是,众多锂电企业将国际化视为重要发展方向,而赴港上市能为其提供关键支持。大量海外建厂及运营需要欧元、美元等外汇储备,通过港股上市可直接募集美元或欧元,规避汇率风险,满足海外布局的资金需求。
中伟股份也表示,赴港上市是为深入推进“发展全球化”战略部署,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助力全球产业布局持续升维。
然而,仅仅赴港上市,只能解一时之渴。中伟股份全球扩张仍面临着很多问题,非融资能解决的。
首先是毛利率的下滑。
近年来,中伟股份海外市场营收占比不断增加。2022—2024年上半年,中伟股份海外市场营收占比分别为33.68%、39.59%、45.43%。
但在去年,中伟股份海外市场的毛利率却出现了明显下滑,2024年上半年海外市场的毛利率为13.37%,而2023年同期为16.84%,盈利水平面临压力。
其次,自去年以来,中伟股份多个海外项目出现了终止或延期。
12月底,中伟股份决定将“印尼基地红土镍矿冶炼年产6万金吨高冰镍项目”的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从2024年12月31日延长至2025年9月30日,原因是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工艺与设备的匹配差异,导致投资进度延迟。
今年2月,中伟股份决定终止在韩国浦项市投资建设的镍精炼厂项目,旨在有效控制对外投资风险。该项目原计划借助浦项控股本土资源和市场辐射能力,强化中伟股份在东亚电池产业链渗透并规避贸易壁垒。
另外,进入4月,美国特朗普政府再次疯狂挥动“关税”大棒。特朗普政府年初对中国加征了34%的附加关税,4月8日又调高到84%。储能电池面临的累计关税税率达到了114.9%,动力电池则达到了132.4%。
对全世界其他国家,特朗普也无差别攻击,提起了各种高额关税,激起欧盟等国家的反制。然后在4月9日,特朗普政府又突然毫无征兆地认怂,宣布对不采取报复行动的国家实施90天的关税暂停。
特朗普政府的出尔反尔、恣意妄为,给全球经贸秩序带来暴力破坏,给中国锂电企业的海外扩产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谁都不知道特朗普在什么时候发神经病、以及发什么样的神经病。这个时候,任何的海外扩产的对错都是不确定的。
在这样的国际贸易大环境下,中伟股份的海外扩张之路会更加难走。赴港上市只是其全球扩张中的一小步,未来如何管控风险、稳定投资收益才是更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