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腾讯元宝的双轨制尴尬

访客 2025-04-21 16:30:18 3
腾讯元宝的双轨制尴尬摘要: 作者:王智远,头图来自:AI生成4月16日凌晨:腾讯元宝悄悄上线一个新能力,直接在微信里和它聊天。操作办法很简单,两步走...

腾讯元宝的双轨制尴尬

作者:王智远,头图来自:AI生成

4月16日凌晨:腾讯元宝悄悄上线一个新能力,直接在微信里和它聊天。操作办法很简单,两步走:微信搜索输入元宝;添加为好友,直接开聊。

它有什么能力呢?

一,信息解析。把公众号文章、图片,或100兆以内的文档发给它,能快速帮你把重点拎出来,二,基于内容再提问,还能实时搜索;三,cosplay,觉得语音聊天风格不爽,能让它换种语气交流。

这看起来一小步,实际却在微信AI使用体验上成了一大步;不过,我发现,它现在还没有开通之前说的一些功能。比如:把它邀请到群里当助手,指定给谁发信息等。

那么,为什么腾讯要把元宝做成微信里的“好友”,而不是小程序或单独的APP呢?

这里面有很多小心思。之前,我说过一段话:做AI产品,要把用户当“傻子”;这里的傻子,是傻瓜式操作的意思,要一点就通。

以前用独立APP,得先下载、注册,还得花时间去学怎么用,很多人可能就懒得弄了。元宝这次,直接在微信里加好友,本质上,提升了人的accessibility(可访问性)与使用便捷性。

这种设计把AI工具的门槛从“技术产品”降到了“社交关系”,所以,能让人觉得,像通讯录中的一位普通朋友,用起来没啥心理负担。

另外,把元宝当“好友”,模糊了工具和人的界限。你想想看,用语音沟通,回复风格根据喜好调整,让人瞬间感觉像有一个贴心的“智能伙伴”。

前几天,有个新闻,不知道你有没有刷到?

2025年4月10日,一位陕西网友发了一段视频。视频里说,父亲因为肝癌去世了,可他在生前从未被告知自己的病情,但他在与某个AI软件聊天时,却透露了这一切。

女儿在整理父亲遗物时,无意中发现了父亲与豆包的对话记录,其中父亲说了一句“我要去世了”,然后,AI以温和的语气做了回应,还安慰了他。

所以,科技向善的腾讯,试图打造一种新交互方式。

但善归善,在商业面前,腾讯的私心也是看得到的。比如:元宝作为“好友”,直接接触到微信里的聊天文件、公众号文章等私密内容,别的AI工具想碰都碰不着。

这样一来,腾讯能牢牢掌握这些数据,别人想竞争都难。

而且,不管你是办公、还是学习,以后都在聊天框里搞定,用户用习惯了,以后用AI就离不开微信了。以后会不会布局小程序跳转?会不会在对话框里有一些智能推荐?会不会可以调动其他小应用?

目前,我还没得到小道消息。要是真做了,妥妥的一个内置版的ChatGPT。

这也很符合他们对开发者生态的布局,因为腾讯云MCP战略就是:借助微信这个庞大的社交应用,给开发者、企业提供更多场景,让他们在微信里搭建小摊位,快速部署和推广自己的AI应用。

不过,这种设计也不是很完美。

独立APP可能功能更强大,定制化选项更多;小程序在微信里能实现更复杂的交互逻辑。但腾讯好像更看重让用户用起来方便,先把体验感搞上去,其他都好说。

因此,我觉得,腾讯把元宝做成微信里的“好友”,主要是看到了ChatGPT、Grok3这类产品的交互方式,直接把它嵌入到生态系统内,作为一个入口,让用户能低门槛地用上AI。

既然如此,在已经有ChatGPT等独立AI工具的情况下,微信内置元宝,不可替代性在哪里?

从我的使用感受来说,手机端,分拆成了平时的常用动作。长按消息能直接转发、提问,完全不要额外操作,这完全没什么负担;拍下手写笔记、流程图,直接发照片也能识别处理,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不用像以前,还得专门打开ChatGPT或其他AI应用。所以,不知不觉中,元宝成了一个超级入口,我完全不用在不同应用间来回切换了。

再从 PC 端来看,我用MacBook,以前电脑Dock栏塞满了各种AI工具,使用时,我要先打开一个APP,或网页,再把内容给AI。

现在不用了,一个元宝就解决了从“想到要用AI”到“实际用上AI”这个最关键的步骤。确实是一种效率升级。

说到效率,元宝官方表示它背后有混元、DeepSeek双引擎支持,那在响应速度、微信生态资源调用等方面肯定比独立的一个AI产品更有优势。

不过,优势无法掩盖劣势。

第一个感受是外链不行,我把虎嗅、36氪、知乎等平台的内容发给它,不支持总结,给我的回复说:内容我目前还读取不到,要不你告诉我关键内容?所以,我还是只能说复制文本给它才行。

然后第二点我认为,技术性能、模型都很不错,但嵌入微信生态的元宝助手,文本总结、推理表现出来的比较平庸。

我给它一篇文章,总结内容过于简略、逻辑性很差。相比Kimi、通义千问,它说出来的结构更清晰一点。

还有一点,如果一个PPT比较多,比如200页,它回答过于表面、缺乏数据支撑,它最多是给出来一些关键的观点。

另外,尽管支持图片识别,但手写内容、图纸等复杂场景的错误率较高,我测试了下,内容对话次数多了,幻觉就来了,它直接把文章错误总结为关税问题,简直笑死;所以,这也暴露出背后,幻觉抑制机制缺陷,通俗地说,记忆点薄弱。

这个角度看,它解决了一个诉求,即0~0.1,也就是,产品即刻满足。什么是即刻满足呢?我现在需要,你刚好有,至于回答的好不好,没关系。

第四点,从功能设计角度看,并没有什么差异化。

对比Kimi、豆包、ChatGPT、通义、Grok3,微信中内置的元宝,缺乏长文本处理、超级搜索,也不能生成Markdown格式,这在PC端场景下,没有优势。

因此,与主流产品相比短期优势明显,长期要深度考量。

元宝这一小步也间歇性透露出了它在边界上存在一切矛盾。矛盾在哪呢?

首先,数据闭环和开放性之间有点“打架”。

这是生态错配。微信生态里的公众号、视频号内容确实挺丰富,但元宝检索时,我也不知道它到底用了多少外部数据、多少内部数据。这就导致一个问题:数据有点太早闭环了。

相比之下,其他AI工具在回答问题时,可以灵活调用知乎、B站等外部平台的数据,从而避免话题答案过度依赖腾讯系媒体的观点。基于这一点,我主观认为,微信生态的“数据茧房”效应可能会越来越明显。

除非腾讯把元宝分成两个产品线,内置聊天助手轻量化,元宝APP本身专注复杂、专业的功能,为以后的持久战做准备。

然后是技术错配。

元宝模型能力跟生态需求完全“对不上号”;你用腾讯元宝时,会选择deepseek模型多,还是腾讯hunyuan T1多?我没有官方数据,但从我身边人来看,大家默认都用DeepSeek。

所以DeepSeek就成了他们的第一选择。元宝对话窗口也暴露了这个问题,默认优先用的是DeepSeek,而不是混元。

这种设计,让人不禁怀疑腾讯的深度思考模型到底能不能打。另外,目前双层结构模型,会导致体验割裂。因为有人用T1,有人用DeepSeek R1,用户就很矛盾,得自己琢磨哪个模型适合哪种场景。

有一个词叫做无感智能。

意思是,我们用技术或产品时,不用主动搞复杂的操作,系统自己感知分析,给我们隐形服务。

但对比腾讯元宝的设计,我觉得,它的APP挺让人矛盾,有时,我刚要准备问问题,会潜意识冒出来一个想法:到底要 hunyuan还是选deepseek?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日常也有人问我:智远,你平时用啥模型办公?我一般这么回答:Kimi活跃得像E人,DeepSeek像I人,豆包像爱聊天的小伙伴。那混元呢?确实没啥锚定标签。

因此,元宝的双向模型配置,外加上它着急把元宝变成聊天助手嵌入微信生态,反而成了它“跛脚发展”的原因。这就跟一个人走路时,一瘸一拐的样子,很别扭。

如果从产品战略角度来看,双轨制确实存在一些矛盾。

从底层架构来说,这两个模型存在“假耦合”的困境。截至2025年3月,一些技术细节提到,混元和DeepSeek虽然名义上是“双引擎”,实际上只是物理叠加。

混元专注于微信生态的数据训练(比如:公众号内容解析优化),DeepSeek则依赖开源语料库,两者之间没有建立联合训练机制。

我不确定它们到底有没有联合在一起,但如果要联合,那又会暴露一个问题:算力分配。用混元是为了保证什么场景?用DeepSeek是为了追求什么场景?这种“既要快又要深”的需求,很容易导致策略频繁调整。

双轨制追求差异化,但已经过去半年了,目前还没看到它的差异化到底在哪里。

从战略目标来看,混元承担“守城墙”的责任,DeepSeek肩负“打江山”的使命,这是毫无疑问的。很多宣传内容也提到,想用DeepSeek,就下载腾讯元宝。

这种宣传,会出现什么问题呢?很多人觉得元宝就等于DeepSeek的免费入口,这种“工具属性与基础设施定位”的认知错位,反而削弱了品牌的统一性。

所以,腾讯元宝的模型和产品差异化路线到底在哪里?这要重新思考。

理论上,元宝应该走“混元预处理到DeepSeek深度分析”的管线式协作,但实际测试中,两个模型依然是独立运作的;不信的话,你可以试试问一个复杂问题,先用混元,再切换到DeepSeek,看看有没有界定不清的情况。

我记得,今年字节跳动的AI战略是追求智能上限。腾讯的AI战略是“自研+开源”的双轨模式来概括。具体来说,一方面坚定推进大模型的全链路自研,另一方面,也积极拥抱开源模型。

然后,把自研和开源同时融合到诸多产品中。但是,自研和开源到底做得怎么样呢?有没有思考过,什么是AI技术驱动的好用产品?

有时候,流量太多,场景太多,会陷入到具体事务中。

所以,浮到表面上,元宝跟其他家相比,差异化到底是什么?我还没办法,用一句话跟别人解释清楚。

也可能对腾讯来说不用解释清楚,先用,用起来再说。

作者:王智远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