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一路开挂到四处受限,分布式光伏“劫波难渡”

文 | 华夏能源网
今年年初,《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和136号文相继下发,对光伏电站开发的影响史无前例。其中,分布式光伏受影响最大,当下的状况甚至可以用“渡劫”来形容。
“管理办法”从源头的项目开发端影响分布式光伏,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取消了全额上网,而大型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则不建议余电上网,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只能选择自我消纳;136号文则取消了原有的保障性收购政策,从电量和电价两方面对新能源消纳进行了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办法”对户用光伏网开一面,没做任何限制。然而,伴随着新能源装机从14.8亿千瓦继续向上攀升,新能源面临的消纳难愈演愈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户用光伏又怎能独善其身呢?
回望过去十年,尤其是最近几年间,分布式光伏装机取得了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分布式光伏装机达到3.7亿千瓦,是2013年底的121倍,占全部光伏发电装机的42%。
那么,政策层为何对分布式光伏突然“踩刹车”?在新的消纳办法和政策环境下,分布式光伏会不会一蹶不振?未来,政策应该如何引导分布式光伏健康发展?
一路开挂
中国的新能源起步,最初从西北的集中式风电开始,也就是甘肃的“风电三峡”。在风电起势后,集中式光伏也开始起量。
分布式光伏却一直发展缓慢。即使在“双碳”目标提出的2020年,分布式光伏也未有起色。
2020年底,中国风电装机为2.8亿千瓦,光伏装机为2.5亿千瓦。在当年2.5亿千瓦的光伏装机中,分布式光伏仅有7831万千瓦,在光伏总装机中占比30.9%。在2020年光伏新增装机中,集中式占比仍高达68%。
从2021年开始,分布式光伏就“一路开挂”。尤其是在最近两年间,分布式光伏年新增装机,几乎占到了全部光伏新增装机的“半壁江山”。
2024年,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达到1.2亿千瓦。截至2024年底,中国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达到3.7亿千瓦。4年间新增装机3亿千瓦,在全部光伏装机中的占比也达到了42%。
发电量方面,2024年分布式光伏发电量3462亿千瓦时,占光伏发电量的41%。
华夏能源网分析认为,分布式光伏从几年前的“小拇指”,成长为目前光伏年度新增装机的主力,背后由多个因素交织而成:
一是政策鼓励下,央国企和地方政府大力推进。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中国锚定了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为完成这一目标,央国企、地方政府将发展新能源作为重要任务。分布式光伏量大面广,地方政府能够自主决策,因此增长更为迅速。
值得一提的是,分布式光伏的突飞猛进还得益于“整县推进”政策,即以县域行政区域为单位,将分散的分布式光伏集约化开发。2021年6月,国家能源局发文启动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工作,随后还确定了676个试点县名单。据天风证券2022年一份报告显示,按照每个县20万千瓦的开发规模计算,“整县推进”总规模预计超过1亿千瓦。
二是相比于集中式光伏,分布式光伏在电价政策等方面享受优待。
2022年以来,仍有多地出台分布式光伏支持政策,浙江、广东、江苏、安徽、上海等地还有部分市级、区级补贴。这在整个光伏行业走向平均上网、取消国补后,是非常难得的。
三是,电价上涨、电力供应不稳,工商业企业对安装分布式光伏需求强烈。
2021年、2022年夏冬高峰,多省电力供应出现紧张。浙江、广东、江苏、云南、四川等省份的部分工业企业,在缺电时期都经历了程度不一的限电限产。安装光伏,对于这些地区的工商业企业来说,可以很好的应对不时之需。
中道遇挫
天时、地利、人和加持下,分布式光伏的装机上去了,然而,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光伏装机超标之后,电力系统无法全部消纳掉午间大发的光伏电量。
这一问题的直接表现,先是分布式光伏被设置接网红区,紧接着就是光伏电站午间被要求限电停发。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从2023年上半年至今,分布式光伏接网难题已经席卷了全国逾10个省份,有超过400个县先后出现低压承载力红色区域,包括黑龙江81个县、山西73个县、河南近70个县、河北南网53个县、广东37个县、山东37个县、辽宁近20个县、广西10余县、福建4个县等。红区内,分布式光伏被叫停。
此外,2023年以来,无论是集中式还是分布式,光伏电站午间接电网通知自动弃光限电停发现象也日渐增多。青海集中式电站接电网通知,午间要限电停发三四个小时;分布式光伏大省河南,多个县区的分布式光伏业主,接电网通知午间要限电停发三四个小时到六七个小时不等。
消纳问题更深层次的表现是,整个电力系统受到冲击,甚至影响到了安全。
有电力系统内部人士指出:由于新能源发电具有较强的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特点,当局部电网的风光装机比例超过了30%,电力系统可用的灵活性调节资源就十分紧缺了。
以分布式第一大省山东为例,截至2024年底,山东省光伏累计并网容量达到了7352万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累计并网容量为5020万千瓦。随着光伏并网发电量逐渐增多,原有送电设施不足以支撑输电配送,电力并网消纳出现了严重的瓶颈。于是,山东在所有省份中最早出现了负电价,2023年5月,山东实时电力现货交易中就出现了长达20多个小时的负电价。
为了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与高效运行,就必须对光伏装机进行总量协调,在地域空间布局上适当控制,让分布式光伏向“自发自用、就地消纳”的原始定位回归。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家能源局“管理办法”的出台很有必要且正当其时。
“管理办法”出台后,各地都在制定相应的地方政策。但部分省份的政策却较为严苛,宁夏、四川、湖北、吉林、山东等地的最新政策都对工商业分布式光伏上网电量比例做出了从30%-80%不等的严格限制。
在严格的上网比例限制之下,分布式光伏面临着一场劫难,且恐怕要持续很长时间,分布式光伏之前的好日子是再有不会有了。
疏堵结合
既然政策的指挥棒明确了方向,那么,分布式光伏企业就需要主动做出调整,应对政策调整以及消纳变局。
未来,分布式光伏项目开发者恐怕要慎之又慎。对他们来说,光伏已经超标的地区,自发自用没有保障的,再好的项目也宁可不上马。
正如西南电力设计院原副总工程师吴安平所言,新能源开发最重要的是前期规划,“头脑发热一味上项目,得不偿失”。
当然,放在碳中和的大战略下看,能源主管部门对分布式光伏并非是要“一棒子打死”,未来仍要实现更大的发展。
政策调整分布式光伏,并不只是单纯地砍项目、限制上网比例,也在从更加积极的层面去为分布式光伏释放发展空间,主动去促进分布式光伏的发展。对于从业者来说,主动应变才是明智之举。
首先,对于分布式光伏电站来说,既然上网比例无法掌控,那么,要想最大限度有效消纳发电量,争取获得高电价,苦练入市内功就极为必要了。
分布式光伏入市,后期肯定要与煤电看齐,需要提供出力曲线。不同于煤电的是,光伏出力曲线很难做到精准无误,那样的话,电量偏差考核就会吃大亏。所以,解局之道,就是要做出力曲线的精准预测,这项内功是基本功。
其次,从各地政策来说,也不能仅仅只是限制分布式光伏。关上了一道门的同时,也应该为分布式光伏开启一道新的门。比如,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分布式光伏绿电直供。
早在2024年10月,国家能源局公布《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时,就提出了“绿电直连”构想,“建立通过新能源直连增加企业绿电供给的机制”。绿电直供,用电企业受益,分布式光伏业主也受益。
但是,绿电直连、绿电直供的命门,在于能否真正做到“离网”,这会触及到电网利益。大电网为绿电直连配备备用电源,需要成本,包括输电网、配电网等输配电基础设施的成本,备用的火电电源成本,都需要有人去分摊。
因而,现实的、健康的、可持续的绿电直连,必须考虑系统费用分摊,必须对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做出补偿,必须为煤电等支撑性电源的调节服务付费。舍此,就不会有全面铺开的绿电直连。这需要政策层面加以推动。
再次,有效消纳分布式光伏,还需要电网的转型。
中国大电网的调度机制,是高度集中垂直、自上而下的,国调指挥省调,省调指挥市调……这么一路下来,到了区县这一级别的电网就没有自主权了,只能是上面给安排什么电,就是什么电。区内分布式新能源的自平衡,根本就做不起来。
反观德国等欧洲国家,新能源消纳比例之所以特别高,其电网主要采用适合分布式新能源的平衡单元模式。平衡单元最大的好处,就是它的电力自平衡机制,也叫负平衡机制。
德国有2700多个平衡单元,每一个单元的地理范围大致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县。
德国大量的分布式光伏装在社区里,新能源首先要平衡单元里原地消纳,不能随便上网,否则就要有额外的调节收费。这样的模式下,分布式光伏就不会冲击到大电网,安装使用潜力得到充分释放。
德国的模式告诉我们,分布式光伏在严重的消纳瓶颈下,适当规范很有必要。但是,靠“堵”解决不了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去加以“疏导”。理顺矛盾、疏解堵点后,分布式光伏依然还有巨大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