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星期宠”,这锅东北不背

访客 2025-05-17 16:08:30 2
“星期宠”,这锅东北不背摘要: 采访时,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昆明一位22岁的女生。去年底她跑了几趟市场,精心选购了一只两个月大的土松犬,取名“恺七”,希望能...

采访时,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昆明一位22岁的女生。去年底她跑了几趟市场,精心选购了一只两个月大的土松犬,取名“恺七”,希望能借此开启一段新的生活。但小狗到家第二天就生病了,治疗一个月后死亡。她找商家,不但协商不成,商家还对她进行了辱骂和威胁。在警方调解下,她已不指望赔偿,只是希望商家今后别急着给幼犬洗澡,给狗打完三针疫苗。但店主回应:“你太理想了,这个成本谁来承担?”

这正是“星期宠”乱象中的一个明显错位:消费者把宠物当作陪伴和情感寄托,但在交易链条里,它们只是被视为货品。

“星期宠”,这锅东北不背

中国宠物家庭渗透率已达约22%,宠物市场不断扩张,但售卖时宠物健康是否达标、是否完成免疫接种等,目前都缺乏具体监管。审理“星期宠”第一案的法官指出,这是目前法规和制度覆盖不到的灰色地带。受访的十多位消费者也提到,一旦维权,宠物店就以“你不会养”“先天有病”等理由推脱责任。

再向交易上游追溯,常有说法认为“星期宠”多来自东北。这次采写鞍山的宠物产业,我实地探访后发现,不能简单贴标签,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交易链条本身的不透明和不规范。

鞍山的养殖户多为小规模个体,没有稳定销售渠道,只能依赖中间贩子。繁育户并不愿意出售病宠,因为这会影响售价。一个细节是:清晨5点,在鞍山的宠物市场,幼猫幼狗多由散养户骑车或开车送来,被悉心照顾保暖,但中间商收购后就将它们直接装进了大铁笼。低龄幼宠因更易售出成为主要交易对象,但它们往往来不及打疫苗,感染风险高,加之运输环节缺乏规范,多次转手后健康状况早已不可控。

许多爱宠人士都认为,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但“领养代替买卖”尚属遥远,无论国内外,宠物交易市场体量庞大,并在持续扩张。过去一些被忽视的问题,如今需要被正视。

已有部分地区着手治理,例如鞍山引入协会管理,推动养殖户植入芯片、直播带货等,以减少中间环节和“货不对板”问题。但要真正建立规范的宠物交易体系,还需农业、市场监管、公安、生态环境等多部门协作,从源头到终端形成闭环。

发于2025.5.17总第1187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星期宠”乱象何解

记者:杨智杰

编辑:黄卫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