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年了,还不知道 EOD是什么,你就落伍了

“EOD项目要开始自己找饭吃了。”在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EOD创新中心主任赵云皓的会议室里,这位全程参与模式设计的专家,用茶杯在桌上摆出两个点位,形象地解释道,“政府结束手把手指导EOD项目不是终点,而是市场驱动、自主谋划的新起点”。
近期,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EOD不再通过国家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推送金融机构,生态环境部也不再开展入库技术指导。EOD结束7年“育儿期”,正式开启市场化运作新时代。
EOD的七年养成记
EOD究竟是什么?
简单来说,它是一种创新性的项目组织实施方式,通过投入巨大的生态工程,与具备盈利潜力的产业项目打包开发,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外部经济性的内部化,最终达成环境变好、经济变活、财政减负的三方共赢局面。“这种模式不是简单的肥瘦搭配,而是强调增肥哺瘦。”赵云皓总结道,EOD即通过产业与生态的深度融合,实现长期共生价值。
回溯EOD模式在我国的发展轨迹,时间要拨回到 2016 年。
彼时,国务院在《“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提出“探索环境治理项目与经营开发项目组合开发模式”,为EOD埋下理论种子。2018 年 8 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生态环境领域进一步深化 “放管服” 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将 EOD 纳入政策探索范畴,这一概念开始从纸面走向实践。
七年间,EOD 模式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逐步完成从 “政策引导” 到 “市场主导”的蜕变。
第一阶段是 2020—2022 年的试点先行期。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开发银行办公室联合选取两批共94个EOD试点项目,旨在立足不同区域实际,以项目为抓手,总结EOD模式实施正反两面经验教训,为制定EOD模式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奠定基础。
基于试点经验,2022 年 EOD 进入项目培育期。生态环境部印发《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入库指南(试行)》,搭建 “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管理系统”,通过建立国家项目库、提供技术帮扶,手把手指导地方包装优质项目。这一阶段,EOD 模式通过技术赋能提升项目谋划质量,致力于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案例。
如今,EOD已迈入自主发展新阶段。随着“入库指导”的取消,地方政府和实施主体需遵循“自主谋划,自我发展”原则,独立识别和推进 EOD 项目;金融机构也将按照 “自主识别,独立审贷”原则提供资金支持。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EOD模式本身是市场行为,为了EOD模式能实现更健康地发展,需要适应市场变化,其规划调整、落地布局、产业选择、要素保障应根据市场灵活调整,也需要金融机构和项目主体进行充分对接。现阶段将工作重心从项目培育转向制度供给,激发市场的创新活力,更有利于实现杠杆效应。近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首批 4 个典型参考案例,分别是山东日照水库流域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EOD项目、浙江温州“洞头诸湾·共富海上花园”EOD项目、南京黄龙岘茶文化旅游村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项目、深圳市盐田区小梅沙片区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项目,共同构建 EOD 发展生态。
各地为何争先申报EOD?
在浙江温州302座岛屿串联的“百岛洞头”,十处新修复的金色沙滩旁,十五组石屋民宿群正迎来客流高峰。
过去近20年来,洞头区近岸海域优良水质占比不高、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基础薄弱、海洋垃圾污染问题突出、部分山体破损裸露制约着海岛高质量发展。
为破局,洞头积极探索生态共富之路,谋划实施EOD项目。由温州市洞头国有资源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作为实施主体,国开行浙江省分行牵头组建银团,签订了 23 亿元融资协议。
这是全国首个海洋生态修复类EOD项目,将矿山修复、海滩整治等生态治理内容,与石屋民宿开发、旅游产品升级等收益性产业相结合,不仅实现了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还推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洞头区旅游产业增加值13.5亿元,占GDP比重达到8%以上,成为共富海上花园建设的典型案例。
洞头区沙滩整治修复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 程。图/ 生态环境部
在广东省清远市,首个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佛冈县潖江流域(龙山段)水生态环境治理及生态产业开发项目”,于2024年底成功入选省EOD项目库。
《中国新闻周刊》从佛冈工业园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目前该项目已确认实施主体,在4月份签订EOD战略框架协议。项目总投资额高达9亿元,其中生态环境治理投资为1.7亿元,计划申请政策性长期贷款7.1亿元。
EOD的申报和试点工作一时间在全国各地掀起一阵热潮。据介绍,安徽、福建、江苏、山东、浙江、湖北、广西等省份相继开展省级EOD试点,出台创新政策。江苏省对EOD项目优先提供“环保贷”“环保担”支持,省财政给予资金奖励。广西开发“桂惠贷—生态贷”,贴息比例为3%,贴息一年,最高可贴息500万元。安徽、福建等省对EOD项目予以绿色金融倾斜支持,优先给予要素保障。
赵云皓分析,各地对EOD的热衷,源于其精准回应了三大发展痛点:其一,契合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要求,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民生效益的多赢;其二,以生态修复为契机,推动传统工业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化解 “治污与发展” 的矛盾;其三,通过市场化融资破解环保资金短缺难题,实现生态治理的资金自平衡,避免政府新增负债。
从本质上看,EOD 模式的核心逻辑在于通过“环境治理+产业开发”的打包运作,为生态治理项目注入“造血干细胞”。在投融资层面,它遵循“谁保护谁受益”原则,搭建起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的桥梁;在生态层面,它打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让生态价值通过产业发展得以显性化。正如赵云皓所言,优质的 EOD 项目不是简单的项目拼凑,而是通过产业与生态的强关联,形成“生态改善—产业增值—反哺生态”的良性循环。
然而,EOD模式的落地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政策“培养箱”的撤离,新的挑战随之而来,市场化机制既是推动EOD成熟的解药,也是检验其生命力的试金石。要实现EOD模式的落地,需要突破三重门:平衡环境治理的公益性与产业开发的逐利性,协调长周期生态效益与短平快经济回报,以及政府主导的传统模式与社会资本的商业逻辑的适配。
EOD如何真正落地见效?
在各地积极谋划推进EOD模式项目的高峰期,赵云皓办公室的文件资料堆积如山。
她发现地方申报热潮背后隐藏着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部分项目对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的关联性认识不足,将“环境导向”简单等同于“环境内容”,导致项目谋划偏离本质;有的地方在谋划储备项目时,只考虑EOD项目收益好、财务能平衡,而忽略了产业与治理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市场对项目的认可度、市场主体的可承受度等。
在她看来,项目难以从“库”中走出去,落地缓慢的主因是前期基础工作不扎实。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部分实施主体实力不足,产业运营能力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在项目落实阶段,招商效果未达预期,部分参与方对 EOD 模式机制存在误解。为获取更多信贷资源,盲目贪大求全、过度包装项目,导致投资总额 “虚高冒算”,不仅阻碍金融支持,还致使项目要素保障难以落实。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李宏伟在研究中提到,建筑类企业善于施工建设,但在产业经营方面的能力不足;传统的地方融资平台善于整合资源,但在建设施工和产业经营等方面存在短板,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意识不强;民营企业综合考虑项目的长周期风险,以提供技术、参与经营的“轻资产”方式参与,却不愿意参与投资。
因此,具备集项目策划、融资、建设施工、产业运营等能力于一体的市场主体尚需培育。
即使顺利“入库”,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据统计,两批入库的EOD项目能实现融资的不足30%。可见,EOD 项目落地需满足环境保护可持续、生态价值可变现、投入资金可平衡等要求,具有标准严、综合性强、要素多、主体要求高的特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建议,各地应坚持 “因地制宜、量体裁衣”,重点推进基础好、融合佳、优势强、“小而美” 的项目;选择适合实施主体能力的项目内容,确保活动链条通畅;优先发展当地优势特色关联产业,保障收益和利润空间;适度降低项目复杂程度,规模适中,确保辅助活动有力开展。
“EOD不是取代政府投入,而是拓展环保资金的来源渠道。”深圳一家参与过EOD申报的企业负责人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在生态修复、产业升级等具备价值溢出效应的领域,市场化机制的EOD模式大有可为。
当政府构建起完善的制度环境,市场形成良性价值循环,EOD 模式必将释放强大生命力。那些沙滩上的民宿、修复后的矿区里的产业园区,已是最好的注脚,诠释着 EOD 模式的终极追求,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和谐共生。
参考文章
[1] 赵云皓,王金南.基于价值链的EOD模式创新机理与实施机制研究[J].环境保护,2025,53(Z1):12-16.
[2] 李宏伟,王溢晟.EOD模式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思考与建议[J].环境保护,2025,53(Z1):17-20.
发于2025.5.17总第1187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各地追投的EOD到底是什么?
作者:吴利婷
编辑:马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