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他是官员,更是诗人

访客 2025-05-19 16:24:22 2
他是官员,更是诗人摘要: 近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在北京召开“2025年宏观经济形势与改革走势座谈会”。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宋晓梧发言时说,建...

近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在北京召开“2025年宏观经济形势与改革走势座谈会”。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宋晓梧发言时说,建议将个人账户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分离出来。

这是社保学界争论多年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时任国家体改委分配和社会保障司司长的宋晓梧对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统账结合”的模式有不同看法,30年过去,他仍然在为这个问题孜孜求解。

宋晓梧曾担任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兼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等行政职务。同时,他还是一位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学者,出版过《梧叶集》的诗人。今年78岁的他步履轻快,穿着简洁时尚,几乎不见白发。多年过去,“社会保障”“社会公平”等仍是他口中的高频词。

《中国改革报》原社长马役军与宋晓梧是多年诗友,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很多熟悉宋晓梧的人都觉得,他可能并不适合从政。他性格坦诚,这决定了他的诗风。一些不适合直接说的话,他会通过诗词表达出来。学者、官员、诗人这三种身份在他身上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在行政官员中并不多见。

宋晓梧经常用闲暇时间推敲诗句。其中一首《山坡羊·沉浮》写道:“心底澄明天地阔,荣辱去留都烟云过。沉,也是我。浮,也是我。”

他是官员,更是诗人

宋晓梧。本文图/受访者提供

何为“劳动力市场”

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很多在今天看来不足为道的问题都曾在劳动经济理论界引起激烈争论。“失业”就是其中一个。

1983年,宋晓梧从北京经济学院劳动经济系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国家经委企业局,曾随调研组赴黑龙江考察企业劳动组织整顿,亲眼见到国企“铁饭碗”积弊深重,不少企业冗员近三成,有的一个澡堂就有20多人打扫,很多地方存在“正式工看,临时工干”的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在国企试行劳动合同制,但企业自主用工和职工自主择业必然带来失业风险。再如要求企业内部消化冗员,这样企业就必须分散精力经营副业,影响主业的竞争力。

宋晓梧认为,应该将隐性失业显性化,建立失业保险制度。1986年,他在一次国企改革研讨会上提出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问题,一位劳动部门的老领导说:“瞎搞,工人失业,那还是社会主义吗?”

宋晓梧参与撰写《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增补卷)》,将“社会主义国家的失业问题”列入条目,又撰文论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失业现象,提出建立健全失业保障制度等对策。最终,1990年正式出版的“增补卷”采纳了宋晓梧撰写的这一条目,他的文章搁置许久后也在1990年的《改革》杂志上发表。

1990年,宋晓梧调到劳动部,担任国际劳工研究所副所长。他认为,承认失业现象,就要承认“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但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文件明确提出“劳动力不是商品”,因此国内对“劳动力市场”一词避而不用,只提“劳务市场”。而宋晓梧从经济理论分析,认为“劳动力市场”更准确,因为劳动力指劳动者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工资是其价格,而“劳务费”则不仅包括工资,还包括材料费、设备折旧消耗等。

1992年,宋晓梧在劳动部理论务虚会上做了题为《劳动力市场的国际比较》的发言。《经济日报》要转载,同时编辑建议,按中央精神先不提“劳动力市场”为妥,宋晓梧同意了。因此,连载时题目改成了《劳动力流动的国际比较》,内容则一字未改。

1993年,中国劳动科学研究院成立,宋晓梧出任主持工作的副院长。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期间,时任劳动部部长李伯勇提出:关于“劳务市场”“劳动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存在很大争论,用哪个说法最好?宋晓梧说,“劳动力市场”概念最准确。

理论争议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否是商品。一种观点援引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国际劳工组织《费城宣言》中的“劳工不是商品”,持否定态度;另一种观点则提出,劳动者自主择业实质上赋予了劳动力商品属性。而宋晓梧认为,劳动力是否是商品的定性并不是劳动力市场的先决条件,只要劳动力流动由市场调节,就存在劳动力市场。

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采纳了“劳动力市场”的提法。后来宋晓梧得知,时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高尚全在参与文件起草时,一再坚持应明确提出“劳动力市场”概念,对此提法写入中央文件起了积极作用。

1994年,劳动部提出以“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为主线,推动劳动体制改革。宋晓梧说,这是劳动体制改革方面里程碑式的重大进展,计划体制下就业、工资、社保等分散割裂的各部分得以构建成一个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同时市场导向的劳动体制改革推动失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打破了“企业自保”模式,社会统筹开始探索。

他是官员,更是诗人

2006年,宋晓梧(前排中)在辽宁抚顺调研棚户区改造。

“新农合”与棚户区改造

1995年12月,宋晓梧调任国家体改委分配和社会保障司司长。时任该司副司长刘浩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宋晓梧到任后,针对改革难点,组织大家开展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的课题研究,组织编写相关书籍,改变了该司一段时间以来有些松散的工作状态。他还利用国际合作课题费,逐步给司里每个干部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改善了大家的工作条件。

1996年初,宋晓梧兼任国务院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时任国家体改委主任李铁映告诉他,医疗体制改革很难,不好搞。着手以后,宋晓梧发现这的确是他从事过的最困难的工作,比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改革要复杂很多。

当时实行的职工医保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初按计划经济体制要求建立起来的,主要由覆盖企业职工的劳保医疗制度和覆盖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费医疗制度构成。1994年国务院启动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选择“两江”(江苏镇江和江西九江)作为试验区,探索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即“统账结合”)的模式。改革既要保障职工就医需求,又要为企业解困。

1998年,在总结“两江”试点和扩大试点的基础上,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统账结合”,覆盖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城镇所有用人单位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宋晓梧至今认为,当时建立统一的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制度是正确的,这使得职工医保在推进中没有像实行双轨制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一样滋生出很多不必要的矛盾纠纷。但关于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中设立个人账户,在学术上他一直坚持自己的不同观点,多年来在其文章和著述中不断表达这一观点。

在调研过程中宋晓梧注意到,城镇职工医保制度改革是单兵突进。他在一省调研时亲眼看着医药局负责人和卫生厅负责人吵了起来,一个说药价高是因为医院垄断药品销售,另一个说医疗队伍被药厂的医药代表腐蚀了。为此,宋晓梧向领导建议,应统筹推进医保、医院、医药三方面改革。

1998年,时任国务院领导批示:只改医疗保险,不搞医院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医药费是降不下来的。国务院成立部际联席会议,下设工作班子。宋晓梧作为工作班子负责人,参与制定了“医、保、药”(即医疗机构管理制度、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药品生产流通制度)统筹改革方案,核心是公立医院改革和医药分开。2000年,《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

城镇医改后,农村卫生短板更加凸显。1999年底,根据国务院领导指示,国务院体改办牵头,与卫生部、农业部等8部委组成联合调研组,到浙江、河南、湖南、云南等经济水平不同的农村地区调研。时任国务院体改办宏观体制司司长宋晓梧全程参与。调查发现,农村三级卫生网破败不堪,医生护士大量流失,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等问题十分严重。

2000年,宋晓梧具体负责,组织起草农村卫生改革文件。当时有关部门之间分歧很大,一次在北京杏林山庄讨论文件,争论到半夜两点也没有达成统一意见。

第二天就要上中央的会议讨论了,文件还没有会签下来。经请示同意,宋晓梧自己开车带着文件,一会儿到中南海找国务院副秘书长,一会儿到西直门找卫生部部长。直到当晚7点多,他才终于把文件会签完,送到国务院办公厅。

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正式颁布。在此基础上,新农合制度在2003年初开始实行。

2003年,国务院体改办并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宋晓梧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兼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2004年,他担任了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副主任。

振兴东北办牵头开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当时全国都有资源枯竭城市,东北最为典型,宋晓梧带队到大庆、双鸭山、伊春、白山、阜新等地调研。抚顺是他此行印象最深的一站地。因为煤矿资源枯竭,有14万人住在318.3万平方米的棚户区。居民七成是国企、大集体企业的下岗职工,其生存状况与沿海城市相比大相径庭。

宋晓梧组织撰写报告,建议国务院对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立项,由财政出部分资金支持。东北办组织有关部门对资源枯竭城市多次调研,终于取得了一致意见,同意先改造“中央下放工矿企业”和“集中连片”的棚户区。

棚户区改造工程起步时面临资金不足、就业安置困难、地价低等问题。辽宁省委认为,棚户区改造既是弥补历史欠账的民生工程,也有助于推进城镇化,促进房地产市场发育,这使棚户区改造升级为拉动内需的城市更新项目。至2006年底,辽宁120万人搬进新房。

2008年,宋晓梧离开行政岗位。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在13年的诸多行政工作中,建立新农合和棚户区改造是他可以聊以自慰的两项工作,因为这在当时都属于迫在眉睫、雪中送炭的任务。

“半生闲散人,误入朝堂坐”

退休后,宋晓梧于2008年至2013年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

在东北地区调研时让宋晓梧印象深刻的是,各地争上大项目,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当时他就感到这是地方政府GDP竞争造成的弊端。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之后,他多次参加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的有关区域协调发展的调研活动,进一步认识到不能简单以GDP论英雄。

2010年,他提出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衡量区域发展的主要指标。他认为,由于前一阶段各地偏重总量GDP或人均GDP指标,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没有提到应有的位置,致使居民收入一次分配的地区差距经过二次分配反而扩大了。

他在政协大会发言中说,区域协调发展的方向,是切实维护中央政令统一,打破各类地方保护,促进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地区间合理地自由流动,从而构建全国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担任政协委员期间,他多次提交提案,建议改革养老金“双轨制”,建立统一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主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应向劳动者倾斜,建议研究开征遗产税;提出把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第一指标;主张改革财税体制、土地制度,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

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成立,执行院长李实认为宋晓梧是能把学术问题和政策问题结合得最好的人选,邀请他出任院长。李实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受宋晓梧影响,研究院的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结合非常紧密,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及其他部委提供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报告。

现为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的李实与宋晓梧相识于2000年前后。那时中国收入分配问题已成为社会和学界的关注热点,李实在相关学术会议上与宋晓梧熟识起来。他对宋晓梧刮目相看,觉得他虽是政府官员,但发言时更多体现的是独立思考,是一个言行合一的人。

宋晓梧是国内研究收入分配问题的开拓者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使用基尼系数这一西方经济学概念来衡量中国收入差距。2000年左右,他提出中国收入差距过大,尤其是城乡失衡严重,农民工收入被压低。近十年,他又提出资本收益和劳动报酬比例的严重失衡是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根源之一,应该进一步完善集体协商制度,加强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和社会保障。李实认为,宋晓梧有前瞻性的眼光,他提出的收入分配有关问题后来都成了学界的重要议题。

宋晓梧感叹,收入分配改革目前进展相对迟缓。他撰文说,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逐步走向共同富裕,是中长期提振消费的根本性举措,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

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司任巡视员的刘浩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宋晓梧的官员身份和学者身份之间有时会发生冲突,但这又使他在推进行政工作中有理论依据,能把握发展趋势,不激进,不急于求成,既开放前卫,又讲求实际,因此能在推动医保改革、推动棚户区改造、提出收入分配改革建议等方面做出建树。

宋晓梧退休后曾担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现为该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他多次主持国家或部委课题,参加过各种论坛,出版和主编了20多部论著。但他时常觉得,上万字的经济学文章,还不如一首诗词更能直抒胸臆。

他爱好写诗填词,常将自己的情感和理想寄托其中。

2024年,他住在海口。在一个大雨天,他望着居所对面的湿地公园写了一首《闲散人(自度曲)》:“半生闲散人,误入朝堂坐。五洲风云策论中,笔底江天阔。无意求功名,冷眼看福祸。”

对于何为“半生闲散人”,他解释,自己47岁才从理论研究转到行政工作岗位,转岗过程中碰了很多钉子,服从组织安排,也慢慢转过来了。

时间回到20世纪70年代末,那时宋晓梧还是北京内燃机总厂柴油机车间一名电工。当时几位工友提议,由宋晓梧牵头,成立一个对外电气维修部。这在当时是能赚钱的买卖。宋晓梧说,考不上研究生就一起干。

宋晓梧与上大学的机会几次擦肩而过。1977年,他的高考成绩比清华大学分数线高出近20分,却因年龄超过30岁,最后阴差阳错哪所大学都没读成,考研成为他最后的机会。1980年,33岁的他终于考取了北京经济学院劳动经济系研究生,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多年后,一位工友跟他说:“晓梧,你写文著书忙活一辈子,拿了几块钱稿费?如果当年搞电气维修公司,赚了钱再进军房地产,现在腰缠万贯也未可知。”宋晓梧说:“不管如何机缘巧合、阴差阳错,属于我自己的路,却的的确确只有这一条。”

(本文参考了《宋晓梧学术自传》)

发于2025.5.17总第1187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宋晓梧:学者、官员、诗人

记者:宋春丹(songchundan@chinanews.com.cn)

编辑:黄卫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