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为他人做嫁衣,小红书放弃自营电商了?

文 | 极点商业,作者 | 小舒,编辑 | Cindy
近日,小红书宣布与淘宝天猫达成战略合作,提出“红猫计划”,打通用户从种草到拔草的全链路流程。品牌商家、小红书和淘宝天猫三方都可以观测到消费者从种草到下单的全过程。
继淘天之后,小红书与京东合作的消息也已确认属实。双方合作方式或与淘天类似,小红书内的商品链接可以直接跳转至京东页面。
这意味着,小红书将自己3亿月活的流量池开放给了第三方平台,让电商平台和内容平台进行了一次深度联盟。
具体而言,就是小红书开放笔记的全链路数据,淘天商家可以看见种草笔记的具体转化数据。此举对双方而言是各取所需,淘天想要流量增长,小红书想要种草效果数据。
将核心资产种草数据开放给竞争对手,小红书这一举动被业内视为‘饮鸩止渴’——若连转化链路都依赖其他平台,未来如何摆脱“流量血库”的命运?将自己的流量池“拱手送人”,甘愿为其他平台做嫁衣?难道小红书放弃自营电商了?
当广告增多,小红书社区的“活人感”是否会减少?小红书又将如何完成自营电商闭环?此次战略到底是小红书被“逼急了”的无奈商业化决策,还是对电商星辰大海野心的另有筹谋?
平台数据互通,解决痛点?
根据官方发布,此次红猫计划有三个重点:一是平台数据互通,商家可以观测到用户从种草到下单的全链路效果,商家也可以直接在小红书内投放产品。二是流量扶持,红猫计划商家可以获得淘天投放,提高曝光。三是业务联动,广告笔记下方可以直接挂淘天店铺的链接,用户可直接跳转,实现“种草直达”。
小红书和京东的合作类似。有业内人士认为,“平台数据互通”意义重大。这是小红书首次打通从种草到电商消费转化的全链路,不仅意味着转化变得更加高效,还意味着对商家而言,其转化投入可以被更清晰地衡量。
以往小红书广告投流有个痛点,就是平台产生的种草内容,往往在其他电商平台完成最终转化。用户在小红书笔记看到意向商品,转而打开京东或淘宝完成购买。小红书3亿日活的超强流量,却无法完成有效的商业化收割。
商家可以在小红书看到笔记浏览量、点赞、收藏等前端数据,但笔记实际的转化效果如何、广告最终效果如何、用户最终在哪里下单,是没有办法准确追踪的。
作为服务快消外企品牌的市场营销,小珊告诉“极点商业”,她们都知道在小红书种草的重要性,但没有终端成交的数据,很难说服国外的老板们加大在小红书的投放预算。
而平台数据互通就解决了这一痛点,小红书开放笔记阅读量等前端数据,淘天开放笔记跳转到店铺的后端数据,如进店、收藏加购、付费成交等。这样就能清楚量化每一条笔记的种草效果,追踪广告投放。
广告一直是内容社区的核心收入来源,这也是小红书流量变现最直接的方式。据广发证券 2024年2月研报数据,2023年广告营销贡献了小红书约70%-80%的营收,其余收入则主要来自电商业务。
对小红书而言,广告效果变得可量化、可视化后,商家自然会加大投放预算,为平台带来更可观的广告收入。
据悉,目前小红书和淘天、京东的合作行业,仅限大快消、运动户外、大健康三大行业中的部分类目,其他行业暂不开放。这是小红书的聪明之处,这几类都是种草周期较长的品类。与其让用户在小红书种草后到各大平台比价,不如直接打通和货架电商的合作,增加商品成交量。而像服装、饮食类等消费链条短的品类,小红书仍把握在自己手中。
超强“种草”力, 小红书为何做不好自营电商
传统广告时代,品牌“以我为中心”,通过电视、广告、宣传牌等媒介投放不断向消费者介绍“我是谁”,以此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内容已经逐步取代广告等传统媒介形式,左右着消费者的决策。
过去,人们可能在地铁站的墙上、公交车的扶手牌、高速公路旁的广告牌上看到品牌名称,进而产生消费欲望。现在,人们在抖音、快手、小红书上看到短视频和图文内容,就可能想下单商品。
德勤发布的《数字媒体趋势报告》显示,53%的消费者因社交媒体内容尝试新品牌,这一比例远高于传统广告。埃森哲一份消费者决策影响的调查报告也显示,社交媒体用户测评、KOL内容对用户购买决策的影响力,也远超过传统广告。
2024年,小红书已经是一个月活超过3亿的社区,其中每个月提供购买建议的用户就有1.7亿,还有600万在种草笔记评论区“求链接”的需求。这为小红书提供了超强的“活人感”,成为最具“种草能力”的内容社区。
与抖音、快手、拼多多等直播电商拼价格、拼规模、拼交易效率的打法相比,小红书电商的核心优势是提供个人审美的生活方案。小红书擅长的是个性化、小众的交易,而不是大规模、千篇一律的交易。
小红书擅长发现并理解人的需求,在红海中找出一片新蓝海。在传统电商平台上,是厂家生产什么,消费者被动接受什么。而在小红书,可以是消费者先提出需求,厂家再根据需求制作产品。这得益于它“最有活人感的UGC社区”之称。
而且用户甚至可以直接与厂家沟通,提出反馈建议,在这种情况下,用户甚至可以成为品牌的共创者。
在小红书“独立开发听劝日记”的相关话题下,已有超过1万条“听劝式开发”的相关讨论。
那么拥有如此强种草力的小红书,为什么做不好自营电商呢?
一是用户行为与平台基因的错位,超80%用户习惯在小红书完成种草后转向其他平台交易,这一现象直接导致平台难以沉淀闭环消费场景。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小红书缺乏电商基础设施——既无淘宝的价格战能力、京东的物流体系,也缺少拼多多的产业带资源,商品溢价率高达行业平均1.5倍。
二是营收结构导致的战略失衡,2024年广告业务为小红书贡献了72%的营收,且保持48%的高速增长,这使得公司资源长期向营销业务倾斜。在“轻资产变现”与“重投入做电商”的抉择中,小红书选择了前者,导致供应链等电商核心能力建设滞后。
三是社区生态与商业化的根本矛盾,平台以“真诚分享”的社区调性起家,但商业化进程中,传统电商商家大规模入驻、博主广告内容泛滥,使得原生UGC内容被稀释。这种撕裂让小红书陷入两难:全面商业化会摧毁社区根基,维持调性又难以满足盈利需求,最终形成战略摇摆的困局。
小红书放弃闭环电商了吗?
所有内容平台做电商的终点都是闭环,只有这样,才能打通从种草到转化的全链路,精准追踪广告的投放效果。同时,闭环也是某种程度上的一种威慑性策略,利于平台而限制商家。如果商家想要卖货,就必须入驻平台,从0开始搭建新团队,为平台的供应链添砖加瓦。
过去十年间,小红书已经屡次冲击电商闭环未果。2014年的自营跨境电商“福利社”、2022年的“小绿洲”都在2023、2024年相继关闭。2023年打造“买手电商”,2024升级为“生活方式电商”。每一步,小红书都想做出自己的闭环,但都没有成效。
第三方数据显示,2023年小红书自营商城的成交占比仍不足平台总GMV的5%,远低于行业预期。换句话说,平台花了巨大的流量,砸下资源做“闭环”,结果用户依然跳去其他平台下单。
2021年小红书主动切断淘宝外链,以强推自建电商闭环。2022年小红书上线《社区商业公约》,强调在平台内完成交易而不要引导到站外。2025年3月小红书发布《交易导流违规管理细则》,严厉打击站外引流,封禁在评论区发淘宝的账号。这一系列举措都是小红书为了电商闭环做出的努力,直到2025年5月,小红书发布“红猫计划”,宣布与淘宝天猫打通外链,释放破墙信号。
小红书开放外链,似乎与其构建电商闭环的目标背道而驰?
其实不然,在开放外链的同时,小红书也升级了“内链”,也就是评论区挂蓝链的功能。小红书仍在加速构建自有电商生态,不断升级站内工具。
以前蓝链只允许商家在自己的笔记下分享链接,升级后允许任何用户在任何笔记下进行评论挂链,点击就能直接跳转小红书店铺下单。数据显示,评论区蓝链日均超过6万条。
短期看来,开放外链,会为小红书带来很好的营收利润,广告收入也会水涨船高。但长期看来,外链可能进一步巩固“小红书种草、其他平台成交”的用户习惯,使得商业闭环更难构建。对于小红书而言,开放外链可以让其广告收入获得短期增长,但这也会导致小红书电商基因的进一步缺失,商家就会把重心放在其他电商平台。
与行业对比,以前抖音和快手也都曾跟淘天、京东这类电商平台达成合作。直到2020年10月,抖音直播宣布封杀外链,第三方来源的商品禁止进入直播间。快手也放弃了与电商平台的合作。自此之后,抖音和快手电商高速增长,两者分别在2022年和2023年实现GMV破万亿,成为电商行业的重要玩家。
这样看来,小红书开放外链或许是在走抖音快手的“老路”。现在,开放外链宣告小红书打造闭环电商的阶段性失败。但在小红书电商变现的长远路径上,闭环仍然是一个不得不走的必选项。否则小红书只会沦为“给他人做嫁衣”的流量池,而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电商生态。
当小红书将种草-成交的全链路数据拱手让给传统电商平台,它或许换来了一时的广告收入增长,但失去的可能是电商的入场券。当小红书被广告、外链充斥,种草笔记变成广告话术,小红书苦心经营的社区氛围正在变质,种草也会失去用户信任。
小红书或许忘了,它的3亿月活之所以值钱,是因为年轻人把这当成“生活方式指南”而不是“电商购物车”。当这个心智定位被动摇,小红书就失去了立身之本。
毕竟本质上,小红书是一个内容社区,而不是电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