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场景创新,如何破解民营企业“最后一公里”难题?

在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举办的民企会客厅活动。
两个月前的一个上午,虫洞唤物创始人戴霄波在“成都发布”公众号刷到一条推送:成都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挂牌成立 “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并设立“场景创新部”。
这条消息让正为创业项目四处寻找机会的他眼前一亮—— 彼时,公司已深耕线性管道方案多年,解决社区、办公大楼 “最后100米”配送难题,但底层技术成熟后,却因缺乏真实落地场景陷入发展瓶颈。
带着破局的迫切心情,戴霄波成为场景创新部成立后首位主动登门的企业负责人。在与部门负责人何博面对面交流中,他得到了“全力协调资源支持”的明确答复,这让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成都真的是站在民营企业角度,去做一件很创新的事。”
事实上,尽管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在戴霄波到访时仅成立三天,但其筹备早已历经多时。谈及为何要在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框架下新设机构,何博解释道,在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新技术从实验室迈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愈发凸显,不少企业卡在“缺少真实场景测试”的关键节点上。场景创新促进中心的诞生,正是为了系统性破解这一痛点。通过搭建真实应用场景,为初创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提供首试首用机会,帮助其完成从“技术原型”到“市场产品”的关键跨越。
主动破题,为企业创造场景机会
“场景创新促进中心”究竟可以做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打通政府场景需求与产业技术供给的双向通道。既挖掘政府端场景需求向产业界开放,又整合产业端技术能力形成供给清单,促成供需的精准匹配。
不少企业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之前政府有关部门在走访调研时,就经常问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提出,最需要的是一个场景。”原本以为只是常规询问,没想到工作人员放在了心上。
2024年9月,成都常态化开展“进解优促”(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深入生产一线,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截至4月29日,走访服务企业超11万户。在企业的反馈中,“给场景”正是时下不少企业发展中面对的最迫切需求。
“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坚持用户思维、问题导向和‘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理念。”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向彬表示,中心在提升企业问题解决质效、需求服务质效和推动政策措施落地质效上下功夫,以此推动共性问题转化为长效解决机制。
为此,成都从科技、经信、国资委等不同部门抽调骨干力量组建场景创新部,并建立起涵盖全市23个市级行业部门、16条重点产业链、15个市属国有企业、23个区(市)县的场景工作小组。由此,形成一套覆盖全市一百多人、跨部门的协作网络。
何博介绍,成都通过体系化全覆盖机制,一方面确保各行业部门全面挖掘政府侧场景需求并向产业界开放;另一方面,推动产业链牵头部门动态搜集并发布场景能力供给清单,同步激活产业侧场景供给能力,实现供需两侧协同发力。
自3月中旬以来,依托已形成的常态化场景供需对接机制,成都实现场景创新机会清单高频发布。截至目前,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成立两个多月,已发布场景需求743条,261条场景能力供给。
做好资源“桥梁”,到位不越位
“在场景创新部的牵线搭桥下,我们与创新产品场景资源方更快建立起了联系,目前已与相关专家就产品真实环境下测试的技术问题展开研讨。”智元汇副总裁杨牧表示。
智元汇是在成都已扎根十五年的人工智能科技企业,一直致力于智慧交通领域的创新研发。企业目前研发的边端人工智能计算模块,可应用于轨道列车,实现列车子系统数据联通与智能决策。
然而,当企业在实验室完成测试后,却卡在了实际运营场景验证的关键一步。
“我们民企有敢想敢做的冲劲儿,但实际运营场景的国企考虑事情会更周全,双方需求很难自然对接。”在这一情况下,智元汇在场景创新部发布的消息中看到研发场景验证推进契机。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智元汇向场景创新部提出,希望相关运营场景方能提供运营列车用于设备安装与测试的想法。没想到,仅一周时间,在场景创新部的牵线下,对接研讨就实际开展了起来。
“我们渴望产品快速落地验证,场景创新部同样追求效率,但更懂国企运作逻辑。”在杨牧看来,场景创新部就像是桥梁,融合了国企资源优势与民企创新活力,让双方能在各自的赛道领域发挥优势,加速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在合作推进过程中,场景创新部也展现出独特的工作智慧:既不缺位,也不越位。“他们会更专注于沟通协调与进度把控,不会干涉我们的技术细节。”杨牧说。
在何博看来,搭场景是为刚萌发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提供首试首用的机会,帮助技术在真实场景中验证迭代。“什么事政府应该做,什么事应该交给企业和市场,二者的行为要区分开。”
在与场景创新部打交道的企业采访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反馈就是:踏实。“过往企业的技术创新在场景落地验证方面缺乏关注,如今有专人跟进、主动协调,让我们相信技术创新研发会有着落,心里也更有底了。”杨牧感慨地说。
为企业搭场景,也是为城市谋发展
推动场景创新,也蕴含着企业与城市共赢的深层智慧——为企业搭场景,也是在为城市谋发展。简言之,将城市化作场景创新实验室,用真实场景为技术迭代提供生长环境,也是在为人工智能、新产业等孕育提供可能,为未来产业发展铺路。
当前,全国范围内,部分城市或城区也在做类似的场景创新探索:如安徽合肥成立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并通过骆岗公园打造城市级超级场景实验室;深圳龙岗区打造“我帮企业搭场景”品牌,在大运中心、天安云谷等区域提供创新应用场地。
成都则是在高新区新川之心机器人公园、天府新区科创生态岛、东部新区世博园和世运会等,构建起集中连片的新场景应用展示区域。
在场景创新催化下,机器狗在宽窄巷子可以预警人流,养老陪护机器人在养老社区实战验证、无人机“警员”缓解高速公路拥堵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并用于城市治理和民生服务。
“下一步,成都场景创新工作将持续升级。”何博介绍,成都将搭建全市统一线上场景展示平台,助力民企便捷了解各场景信息。此外,通过制度性创新,推动项目业主按总投资一定比例嵌入新场景。“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成都高新区将率先开展试点,为全市提供可复制推广经验。”
城市全力托举,创新者们敢想敢拼,正转化为民营经济的持续活力。根据成都市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数据,2025年一季度,成都民营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6.2%,增速分别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2024年0.4个百分点;其占全市GDP比重达51.2%,高于2024年0.9个百分点。
“我们不会因为企业小或事情小而不重视。一个科创企业,从成立到发展壮大,哪怕它存活率只有1%,我们如果能把它提升到1.5%,那工作也是有意义的。”何博说。
为支持企业成长,成都已完善一系列支持体系。如推动建设聚焦六大未来产业领域的孵化加速园,为产业发展提供承载空间;设立天使子基金,为企业发展提供资本支持。搭建起对接通道,创造更多投资机构与科技型企业合作机会。
从政策扶持到资源对接,从要素保障到场景开放,成都不只帮助企业实现从0到1的成长,更要通过全方位托举,帮助它们实现更好地跨越。
文/王誉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