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最卖座的脱口秀演出,观众都在争着相亲?

访客 2025-07-09 20:13:33 2
最卖座的脱口秀演出,观众都在争着相亲?摘要: 文 | 新声Pro,作者 | 冯 勇(上海),监制 | 张一童(上海)众所周知,一支麦的第一排是——不!养!闲!人!这是...

文 | 新声Pro,作者 | 冯 勇(上海),监制 | 张一童(上海)

众所周知,一支麦的第一排是——不!养!闲!人!

这是一支麦二狗的互动交友专场《一条名叫爱情的狗》现场,每次演出开始前,台下热切的观众都会兴奋喊出「不养闲人」的整齐口号。这并非有托或彩排引导,而是每一个主动来到二狗演出的观众,都早已在短视频切片中,一次次将这句话熟稔于心。

接下来,当二狗的麦克风对准观众,一段段关于爱情的八卦或困惑将被挖出。而除了聆听爱情的谈资外,更多观众其实还带着一个美好的愿望来,交友、相亲、期待「爱神降临」。不用感到惊讶,在一支麦小剧场,有一半的时间二狗都在为观众现场相亲。用更加轻松舒适的方式,二狗用互动冲刷了相亲中物质、功利的一面,让其回归社交和渴求亲密关系的原始状态。

抖音粉丝达到691.6万,仅《一条名叫爱情的狗》就已在全球巡演150余场,在广深等热门城市,连开数天的千人场演出往往在开票后两三分钟便宣布售罄。有头部脱口秀厂牌负责人告诉我们,如果从票房成绩来看,相较于小鹿、呼兰这些因为线上节目被大众熟知的明星,二狗才是当下中国脱口秀互动中最卖座的演员。

最卖座的脱口秀演出,观众都在争着相亲?

《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正在热播,《喜剧之王单口季2》也即将播出,脱口秀再次接管暑期综艺市场,当线上节目不断塑造新的垂直偶像,并一次次拓宽脱口秀的表达形式和话题宽度,二狗和他的「相亲场」是这个不断扩大的内容市场里的另一极。

互动场以低门槛、高参与感吸引着更广义的观众,他们可能并非脱口秀的核心受众,但代表着整个线下娱乐行业的涌动方向。事实上,不止是二狗,过去两年时间里,互动场作为一种新形式在线下脱口秀市场迅速兴起,它客观上来自付航等头部演员的带动,也得益于互动这一形式与抖音等短视频渠道内容的高度适配,底层则是整个线下娱乐市场的迅速崛起。

观众们不需要知道脱口秀的文化缘起,也无需成为线上节目的粉丝,他们享受互动带来的随机性,和演员因此展现出的灵光一闪;社交成为体验中心,最终让互动在这里有了更具体的落点——相亲。

在这样的一场表演中,二狗是演员、是主持人、是编剧,当然他也真心实意地促成了一对又一对情侣。

以下是二狗的自述:

前广告人的IP思维

我是安徽财经大学动画专业的,毕业后到上海做品牌营销类工作。做了五年,17年因为父亲身体原因回到南昌,创建了一家广告传媒公司「一支队伍」,公司做广告同时还兼顾着兴趣做了一些类似TED演讲的节目。

18年《脱口秀大会》热播时,我就开始关注到脱口秀领域,20、21年一直断断续续的做过书店、咖啡厅、酒店各种场景的开放麦,算是我的「新人打磨场」。

到21年,我在江西万寿宫组建了第一个剧场「一支麦小剧场」,开始做不同种类的喜剧演出,即兴喜剧、漫才,还有一些sketch、魔术。当时南昌的娱乐事业是比较贫瘠的,很多乐队、rapper或者是演出都不太进南昌。我们做起来之后才开始有演出行业的人陆续进来。

最早我是做漫才的。因为我算主理人,主持偏多,衍生出双人漫才内容《你好小芳》,这个作品全国巡演了大概是204场。现在是《一条名叫爱情的狗》,全球巡演大概140多场。

最卖座的脱口秀演出,观众都在争着相亲?

一开始确实不懂,在短视频网站看过非常多的演员主持,比较知名的,像小哈、付航、贾耗都有看过,包括国外的MR互动专场。现阶段的话则是看一些转变,这句话后为什么接那句话?为什么会反转到这边来?学这种思路的跳脱。

目前开始着力做抖音。一开始大概是2万粉丝左右,一年时间做到了600多万。

这里面有这样一个事情。国内的脱口秀主持,最开始的老前辈们只是为了热场,把场子打开,让后面的演员好接,叫「暖场即兴互动板块」。但像《脱口秀大会》这样的单口喜剧,他们是内容型的,也叫stand-up comedy。

这两种表演是有区别的,前辈们的暖场互动,只要花费60%、70%功力就可以了。要是演出一开始起调太高,后面的演员不好接。但我的角度不一样,我是主理人,除了演出效果还有票房责任。于是我们就想了一个思路,先不管后面接不接得住,先把前场部分演好,把它转化成线上内容来吸引更多人购票,所以在短视频上我们也会花功夫一些。把IP做出来,让剧场能卖票,这是生存的第一步。

「不养闲人」的口号也是从困难点演变来的。因为脱口秀演出本身是有冒犯底色的,前期的冒犯会比较冲,很多人不想坐第一排,怕尴尬。于是想了一个「众所周知,一支麦的第一排不养闲人」的口号,让更多活泼的、愿意互动的人到前排来。短视频在前三秒黄金时间也刚好需要一个title。

然后我本身也是学品牌的,所以整个演出除了内容包装外,视觉上的颜色、画风、文字都要去打磨。包括宣传渠道,演出后的文创,都会进行类似品牌的全案策划。

在疫情过后,练主持也练了3年将近4年这样子,我渐渐抛弃一些套路,开始尝试纯随机、没有台本、直接跟观众互动的方式。一开始只能2分钟到3分钟,一旦冷场就拿通用梗把它救回来。后来这个自由时间就越来越长,10分钟、20分钟、包括40分钟的超长互动,并将其作为线上素材和卖点。

去年年初,郑州相亲的王婆不是火了嘛。那之前,我一个视频就蹦到两三千万的播放量,刚好王婆把相亲话题炒热了,那段时间涨粉特别快。哔哩哔哩一个博主做的切片,让我一个月涨了100多万,单月涨粉速率跑到全红婵的下面,全网排名第八第九左右。

线上IP 对线下的反哺效果也非常明显。我的观众基本上都是从各个短视频渠道来的,所以在评论区热情号召下,我开启了全国、全球巡演。上座率很可观,这一年来差不多都是开票就售罄,像广州深圳一万多张票同时开,两到三分钟就全部售罄了。海外也是差不多,新山,新加坡都是秒空,前几天马来西亚的商务部部长也想来看,他说想看看谁这么厉害,把我们的票务系统都干报废了。因为当时票务系统出问题了,一直卡。

发展到现在,团队在南昌、杭州各有30人左右,成都大概10余人,青岛大概五六人。各地加起来有七八个剧场。

不过品牌商业合作的话暂时没有,因为我们是可以转线上流量为线下票房的,其他博主可能没有这样的路线。当然我们也不排斥,只是目前想稍微纯粹一点,先以内容为核心。最近在做一个跟美食相关的,因为各地巡演打卡了一些餐厅,想包装一个旅游号。

最卖座的脱口秀演出,观众都在争着相亲?

用「编剧」的方式做主持

《一条名叫爱情的狗》与其他的脱口秀有点不一样,因为主打互动交友,每场的内容都不同,生命周期更长一些。很多观众是看过两三次、甚至七八次的。这个作品的核心,就是把观众的爱情经历、社交、八卦呈现出来,像一个情景剧。观众提供食材,而我是厨师,是在里面穿针引线的「编剧」。

所以我首先需要跟观众保持一样的好奇心。比如问你们什么关系?上一次为什么分手?当他说是我们异地恋,或者说我们因为11个花瓶而分手,观众的的猎奇心理就来了。

这也需要很多的幕后工作。基础的,主持人的伏案工作,比如互动中观众会回答是、不是或者乱回答,就要准备三个答案,一直往下,像一个树杈的思维脑图,需要一些通用梗往下接。

我的互动现在已经迭代到三线并行了。假设一对情侣、一个单身男生、一对恋人未满的暧昧对象,那我就会把他们串在一起,进行对比式互动,讨论送礼物、初恋、喜欢什么类型等问题,这样观众就会像看电视剧一样往下切。

最卖座的脱口秀演出,观众都在争着相亲?

这中间,真正要匹配的情侣是最高位,我是主持人算低位,我还会找一个最低位;就是会损他身高矮、或者是长得不那么帅这类。这不是人身攻击,后续我会再海底捞,想办法把他匹配出去,就像电影里的屌丝逆袭,观众是会欢呼的。当然我也会注意冒犯的尺度,会察言观色,因为我底色是想帮他找对象,所以在冒犯时会往回拉一点点。

还有就是如何控场。比如有人大喊、大声接话,怎么让他不生气又把场子平复下来,这其中经验非常重要。我主持了五年,处理不好的地方还会回去再想再看,进行细节迭代。

大场还要照顾到方位,左边、中间、右边以及二楼、三楼,都要进行区块的划分。比如我会下去跑一圈做燃场,或者说场次里最低位的那个男生,我会带他绕场一周,看有没有女生通过近距离喜欢上他。要是你坐二楼举手了,那么我也会鼓励你们开个盲盒,用报电话号码的方式进行「远程连线」。

私下我还会在社群里加粉丝,了解他们的体验感,包括演出前的服务、演出中的段子、演出后的复购、有什么建议,这些都是我考量的内容。

小红书有个置顶帖叫「狗窝集合」,现在很多演出是千人场,没互动到的粉丝就可以到「狗窝集合」的评论区填补遗憾。因为巡演的每一场我都有单独进行编号,比如说我昨天的是142场,粉丝们就可以在评论场次数字,留下资料聊天社交,将社交线下转化到线上。

最卖座的脱口秀演出,观众都在争着相亲?

观众是爱情的粉丝

观众反馈有蛮多不同维度的。匹配成功找到另一半的,会偶尔返场送锦旗;有发私信或艾特我说他们订婚了的,很多对。也有人是在心情很低落的时候突然刷到了我的视频,然后就刷了很久,发现能暂时逃离一下,让心情变得更好。第三类人群,就是觉得诶你这个好有意思,也想来现场看。

要说最吸引他们的地方,其实我认为,他们大概率是爱情的粉丝。在我的剧场里,他们能够看到爱情的发生,以及吐槽、八卦和吃瓜。其次,他们才是我作为喜剧演员的个人粉丝。

现在的年轻人,不管是相亲还是交友上,对传统方式是有抵触情绪或是不感兴趣的。在一支麦,他们能边参与演出边社交,目的性不那么强,他们也不抵触。场均大概能匹配五六对,多的时候可能十对往上都有,画像大概是25岁到35岁。

我记得有一场现场非常炸。女生和六年的男朋友分手了,想现场找一个,这时一个男生为她站起来,长得还不错。然后很多的女生也站起来抢这个男生,但男生还是坚定的选择了第一个女生。

在捡纸条的时候,男生捡到的是「上天注定的最大」。因为15张纸条里面有好的有不好的,纯随机,第二张是好的概率很小。结果那个男生捡到的是「嫁给我吧」,那个女生也很感动,因为她捡到的是「我愿意」,全场就爆炸了。

最卖座的脱口秀演出,观众都在争着相亲?

互动喜剧目前来说,我觉得还是一个很新的板块。它本身是舶来品,发展也就八九年的事情,目前越来越多的新人开始进入到这个行当中。对于观众来说门槛也很低,因为它的内容、互动问答,都是比较普世的问题。你几个人来,什么工作都能从中去找一些笑点。而这波从零到一的观众,如果觉得很好看,就会转化成从一到二的观众。比如10万人看即兴互动,可能会筛出来2万人去看单口喜剧,它是一个漏斗模式。

当然,我们作为最宽的那一个池子,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年轻从业者要特别注意什么话题能聊,什么话题不能聊,不然很容易被推上风口浪尖。

关于未来,我认为前景会挺好。现在的人生活、工作压力都大,大家都想从一些演出、影视作品当中获得情绪满足,你看近几年的喜剧电影就卖得很好。我称它为「精神按摩」,对大众而言是很容易产生消费欲望。当然不止喜剧,其它的歌剧、话剧,能给人带来情绪价值的,那都是好作品。

并且我们的内容,除了开心也能让观众获取一些共同的话题和谈资。比如一对情侣分享了相处模式,那这个模式、包括他们怎么挑选礼物也会影响到更多的人。我认为这就是一支麦带给观众生活中的余热,是很有价值的一件事情。

目前也在规划一些新的内容。第一是体验感更好的剧场,第二就是想做一个类似年轻社交的线下场景,可能是一档线下综艺。比如目前专场里有调整的,找一排人上来玩小游戏互相加微信,找情侣上来答题,以及做爱情信箱,吐槽解惑一些大家爱情里面的困惑。

全球巡演也是去年到今年的重点项目,目前我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巡演,明年一季度可能会划分北美、东南亚等四大板块进行全球巡演。

会担心地域文化差异,所以我们的保险做法是先拿小一点的场地试点。但其实还好,听演出的人大都是华人或者能听懂中文的观众,我的演出也会夹杂一些短的单词笑话,观众也吃。并且爱情、交友的母题,其实在全世界都是通用的,没有那么强的地域阻力。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