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两个关键词看中央一号文件新亮点 深化农村改革与单产提升

从两个关键词看中央一号文件新亮点。今天,《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向社会公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到乡村全面振兴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哪些工作最难做?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有哪些原则必须坚持?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表示,今年的一号文件透露了两个信号:一是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这一战略定位没有变化且在进一步强化;二是文件中对巩固和发展粮食安全政策体系做出了系统部署。近年来,我国每年的粮食播种面积超过17亿亩,在只有19亿多亩耕地的前提下,扩大粮食播种面积难度很大。实现稳产增产,很大程度上要靠提高单产。
2024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了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全年粮食亩产比上年提高5.1公斤,单产提升对增产的贡献超过八成。专家认为应从四方面着力:一是扩大面积,由过去的千亩方、万亩方向整乡、整县大面积推进;二是注重全环节,耕、种、收、防、管全过程都要进行科学安排;三是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结合来推动大面积单产提升;四是把新主体作为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的重要主体进行培育,同时不能忽视小农户,通过新主体带动小农户实现整体上大面积单产提升。
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组组长李少昆指出,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2024年总产量达到5898.3亿斤,占粮食总产的41.7%。要让玉米补上与试验田里亩产差距,需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从市场价格、补贴、保险等方面强化政策举措。同时还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研发高产品种,开发适应性强的农机装备。重点是实施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提出要更加突出大面积,由原来的百亩千亩向全乡全县全市大面积推动,并采取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融合,突出关键环节。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表示,今年工作的特殊性在于巩固和谋划。巩固就是要持续巩固脱贫攻坚已取得的各项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与此同时,还要谋划过渡期结束之后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的分层分类帮扶制度,逐步使农村农民走向共同富裕。过渡期结束并不意味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任务结束,这个底线任务贯穿于乡村全面振兴整个过程中。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继续聚焦乡村全面振兴,改革意味更加突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要求到2029年全面完成,其中涉及“三农”工作的有许多项。今年要力争实现重大突破。一号文件聚焦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用改革破解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难题和挑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改革发力点上,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经营制度改革等方面作出部署,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动力活力。同时,在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体制机制方面也做出制度安排。当前,我国约2.5亿农业转移人口没有在城镇落户,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预计还将有1亿多农民进城。这3亿到4亿人走向城镇化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也是极其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实现同地、同权、同服务,让他们能够彻底融入城市,但同时还要给他们留有退路。因此,在农村要保留他们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这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制度安排。
中国的改革发端于土地。当前,我国农村改革的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涉及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确保绝大多数农户承包地总体顺延、保持稳定。在宅基地改革过程中,要注意守住红线和底线,城镇居民下乡到农村买农房、买宅基地的口子不能开,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的口子也不能开。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收益分配和权益保护机制,确保建设用地的存量入市,严格控制增量,让农民在入市过程中分享财产收益。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妥做好二轮承包期到期后延包工作,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这三块地的改革过程中,要坚持的原则包括维护农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承包地块稳定不动,有利于现代农业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和组织化。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则是要保障农户的基本住宅用地和乡村建设用地。闲置住房可以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的方式盘活用好,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农村建设用地要支持农村产业用地,包括农村公共设施、公益性用地、公共事业的发展。土地制度改革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要做慢文章,不要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