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存在诸多痛点 亟需法律修订和完善

去年,上海法院审结了1223件涉及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劳动争议案件。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灵活就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些人员的合法权益保障问题日益凸显。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贾宇指出,《劳动合同法》主要针对传统就业方式,难以适应灵活就业的特点和需求。许多灵活就业人员面临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险参保率低、劳动关系认定困难等问题,导致他们在劳动报酬、劳动时间、社会保障、劳动安全等方面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影响了他们的切身利益,也制约了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的发展。
在司法实践中,法官们遇到不少案例,如外卖骑手“被外包”或“被签订”自然人服务合作协议,当工作中受伤等情况发生时,用工平台或企业往往否认存在劳动关系,增加了维权难度。
调研发现,以平台经济为例,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存在收入分成不透明、社会保险体系覆盖不足等问题。外卖平台派单机制和计费规则复杂,部分骑手收入被分包商抽成或劳务外包公司截留,收入分成比例不透明,影响其收入。长时间高强度工作不仅影响身心健康,还对道路交通造成安全隐患。此外,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未能有效覆盖灵活就业人员,他们大多需自行缴纳五险一金,实际参保比例较低,缺乏基本保障。一些外卖平台虽强制要求骑手购买商业保险,但费用由骑手自行承担,增加了经济负担,且理赔金额有限,难以应对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采取的多元收入模式,中国大陆灵活就业人员的收入仍以按单收费为主,稳定性较低。当前平台经济尚未形成长期可持续的收入保障体系,缺乏针对灵活就业人员的保障与培训支持,导致部分人员处于低收入、低保障的状态。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健康问题或市场波动,可能面临经济困难。
现行法律法规对于平台经济下的新型就业模式缺乏明确界定,导致灵活就业人员维权困难。部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遭遇工伤或其他纠纷时,难以通过现有法律途径获得有效救济。因此,亟须通过专门立法,统一规范相关权利义务,保障灵活就业人员享有基本权益。
贾宇介绍,去年上海法院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努力做好涉灵活就业人员相关案件的司法保障,如在涉外卖骑手劳动关系纠纷案中,根据实际用工情况认定骑手与平台公司存在劳动关系,破除连环外包等规避用人责任的手法,推动劳动市场规范有序发展。上海法院还发布了《关于司法服务保障稳定就业的实施方案》,会同市人社局等部门出台了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工作意见,不断健全完善联动机制,搭建调解平台,形成工作合力。
未来,上海法院将继续关注快递员、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等各类劳动者权益保障,依法妥善审理新领域新类型劳动争议案件,加大相关纠纷调解力度,加强普法宣传,推动更多劳动争议纠纷源头实质化解,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贾宇表示,希望全社会能够更多地关注灵活就业人员,进一步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的权益保障机制,更好地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