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一个DeepSeek还有多远 中关村的创新土壤孕育未来

下一个DeepSeek还有多远。杭州楼市因“DeepSeek效应”在春天上演了绝地反击,刚出ICU又进KTV。与此同时,在北京海淀区的融科资讯中心,也因DeepSeek而备受关注。高峰时期,保安每天要阻拦超过30位企图登门的拜访者。DeepSeek所在的楼层甚至单独加装了闸机,楼下的门头立柱成为打卡热点。
DeepSeek在北京中关村的融科成立,比杭州公司还要早两个月。其研发工作及早期的大模型申报,很大一部分也是在这栋楼里完成的,至今仍有三分之二的员工驻守。深入探索和追问会发现,DeepSeek诞生于此并非偶然,而是必然。
融科是与国贸中心、嘉里中心齐名的顶级写字楼,出租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这里不乏大佬,入驻跨国企业达到80%,世界500强企业近十家。中金、谷歌、台积电、苹果、英伟达等全球顶尖科技、金融公司都扎根于此,竞争与合作在此微妙平衡。
DeepSeek爆火后,融科决定将其Logo挂出来展示,但第二天就摘掉了。工作人员表示这是DeepSeek的主动要求。或许在梁文锋和他的公司看来,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这里不提倡无效内卷,不打卡、不堆人海战术、极少熬夜加班。当多地出现强制下班的“行为艺术”时,不加班早已是融科大多数公司的日常。
DeepSeek通常工作八小时,对待26岁的年轻研究员,梁文锋同样给予管理权,当作专家来对待。看似“松懈”,然而这栋楼里的每一次偶遇,都可能催生下一个独角兽。比如DeepSeek在融科C座五楼,而百度投资就在六楼。虽然百度没能得到一墙之隔的DeepSeek的青睐,但这里依旧缔造了不少神话。AI“六小虎”之一的月之暗面在2023年被位于融科16楼的襄禾资本投资。
融科不仅聚集了顶尖公司,还隐藏着许多卧虎藏龙的故事。例如,A座夜班保洁王大叔的女儿是清华大学博士后,儿子在研究院工作;B座郭大叔的小儿子英国读博回国,在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工作。这些故事展示了成功并不拘泥于格子间里的职级,“人人皆可成传奇”的含金量在这里再次上升。
融科之所以成为科技圣地,答案在于地理坐标系上。以融科为中心,往北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往东紧邻中国科学院,周边聚集了41所高等院校、206家研究所、6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翻开DeepSeek已发布的论文作者名单,你会发现超过一半仍就读或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比如DeepSeek-V2的关键创新MLA架构由北大和北邮的毕业生主导研发。
放眼整个海淀区,更是聚集了1.5万人工智能学者,占全国总量30.6%,位列第一。北京综合评价位列全球第三,紧追纽约,在“创新高地”评比中超过纽约,位列第二。人才济济,需求也水涨船高。从猎聘提供的数据来看,北京是AI技术人才需求最为旺盛的区域,占比分别为21.17%。
坐拥最大的AI人才宝库,又孵化出最大的人才需求,以融科为代表的北京科创中心,正展开AI时代的争夺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才不是创新的唯一变量。创新是厚积薄发的必然。站在融科向东望去,中关村的历史长卷正在展开,这里回答了人才之外的关键因素。
1980年10月23日,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一间仓库里,中国首个民营科技企业宣布成立。创立者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被破格提拔的教授级正研究员陈春先。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激烈的争吵和质疑,但最终得到了高层的支持。如果没有这些关键环节,后续一系列故事的发生可能会推迟。
改革启动后,“两通两海”和中关村“电子一条街”顺势而起,出现了柳传志的联想、李彦宏的百度、雷军的小米等。这个曾以“村”为名的地方,进化成超越地理概念的创新生态。当前这股AI潮流中,中关村又开始了新动作,计划打造“算力+数据+大模型”的产业生态,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智能医疗等七大细分产业。
中关村的真正魔力在于让每个闯入者相信:那些改变世界的疯狂想法,值得用一生去实现。因此,下一个“DeepSeek”必然还会诞生在这片土地。至于产业是否外溢,对于中关村而言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科研人才聚集优势依旧是无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