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内:靠定存“躺赚”的时代已结束

“存钱越来越不划算”,这并不是一句抱怨,而正在成为储户张兴的真实感受。长期以来,他都有定期存款的习惯,没想到最近去银行咨询存款业务时,却被一组数据惊到了——不少银行的5年期存款利率竟然低于3年期利率,甚至还差出0.35个百分点。原本印象中“存得越久利息越多”的观念,如今似乎正在被现实颠覆。
过去,这类“利率倒挂”的现象偶有发生,主要集中在少数地区性中小银行。如今,连工农中建等国有大行和一些股份制银行也加入其中,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已经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与不解。
存五年不如存三年:传统规律“失灵”?
根据传统金融逻辑,银行为了鼓励客户长期存款,会给予更长期限更高的利率,这是所谓的“期限溢价”。但最近,情况却反了过来。记者通过梳理多家银行的实际利率发现,“倒挂”情况的确普遍存在。
以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为例,其整存整取的5年期利率均为1.55%,而3年期则高达1.90%。张兴对此表示疑惑,一度怀疑银行是在刻意压低5年期利率。然而银行工作人员给出的解释却是:“3年期利率为该行自主上浮后的结果。”
换句话说,这并不是5年利率被“刻意压低”,而是部分银行为了吸引短期资金,在利率上下了一番“巧功夫”。数据显示,当前这类“倒挂”现象在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中同样存在。例如招商银行的“灵动存”产品中,3年期年利率仅为1.50%,反而不如1年期的1.60%和2年期的1.70%。
即使是地方银行,也没能避开这一趋势。宁波银行3年定存利率为2.05%,明显高于5年期的1.85%;江苏银行甚至干脆将3年与5年利率统一设置为2.10%,不再区分期限。
这样的利率设置让储户们一头雾水:存得久反而“吃亏”?难道存款逻辑已经彻底改变?
银行操作背后的“新算盘”
事实上,这种利率倒挂背后,是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的调整。
自2022年4月以来,央行引导银行执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商业银行的定价不再由监管统一决定,而是结合市场变化、自身成本结构等因素,自主设定存款利率。银行根据对债券市场走势、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判断,灵活调整中长期存款利率。于是,一种基于市场实际的差异化利率策略悄然形成。
在宏观层面,持续的货币宽松政策令银行对长期资金的需求下降。长期贷款需求疲软、投资回报预期下滑,银行更倾向于获取短期资金,减少长期负债的沉重成本。
此外,年初信贷集中投放与春节前后的流动性需求,也促使银行在短期存款产品上“下猛药”吸引资金。例如,一些银行主动上调1年或3年期利率以提升竞争力,而对5年期则选择维持甚至小幅下调。
业内人士指出,这种变化还涉及银行“久期管理”——在利率预期下行背景下,银行希望客户尽量不要锁定长期高利率,从而降低未来可能产生的利差损失。这种背景下,客户“存得越短”反而更受欢迎。
与此同时,净息差(即银行放贷与吸收存款之间的利差)持续承压。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第四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2%,已低于1.8%的“红线”。为了守住这条生命线,银行不得不在负债端做出调整,压低存款利率正是其一。
存款利率还会继续下调吗?
回顾过去一年,LPR经历三次下调:1年期累计下调35个基点,5年期以上累计下调60个基点。与之呼应的是,银行挂牌存款利率也同步下调。截至目前,国有六大行的五年期定存利率已全部跌破2%,降至1.55%。
有专家预计,如果未来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存款利率仍有进一步下行空间。“目前来看,利率接近1%的趋势正在形成。”上海大学金融研究员陆岷峰分析称,若当前趋势延续,不排除再下调50到100个基点的可能。
储户怎么选?存款、理财成“两难”
对于储户来说,利率“倒挂”无疑是一个新考验:是选择短期利率更高的存款,还是锁定长期以规避未来利率下行的风险?
专家建议,普通人在做出存款选择时,应结合个人资金的流动性需求和对未来利率走势的预期,综合判断。短期利率虽高,但若后续利率再降,面临再投资风险;而长期虽然利率低,却可以“锁定”收益,避免后悔。
张兴正陷入这样的犹豫。他的上一笔3年期存款即将到期,当年享受的是3.15%的高利率,如今再存只能面对“1字头”的现实。为此,他尝试抢购银行推出的大额存单转让产品,希望“捡漏”到利率尚可的存款选项。但由于供不应求,这类产品常常“秒光”,令他几次都空手而归。
于是,他不得不开始考虑理财产品。张兴注意到,许多银行理财公司的产品规模正迅速增长,其中华夏理财、中邮理财、浦银理财等理财公司在2024年实现了超过30%的规模增长。
不过,理财并非万能解法。尽管收益看起来优于定存,但它们多为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收益波动风险更大。普益标准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以来,多数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呈持续下行趋势,部分短期产品甚至出现负收益。
“以前觉得把钱放银行是最省心的方式,现在不仅利息低,还得自己选产品、看风险,压力大了不少。”张兴感叹道。
保守与进取之间,如何平衡?
当前的利率倒挂局面,正提醒我们:以往“买银行存款就是稳赚”的时代,正在远去。对储户而言,是坚持保守储蓄,还是迈出步伐尝试多元理财,已成为一道摆在每个人面前的现实考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与金融机构也应在投资者教育上下更多功夫,提供更加透明、稳健、风险匹配度高的理财产品,引导储户建立更科学的资产配置理念。而对于储户而言,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金融知识水平,在安全与收益之间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平衡点。
毕竟,在低利率成为常态的当下,如何守住财富的“含金量”,已经不再是“选几年的定存”这么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