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失的“整县推进”,转向的分布式光伏

去年10月至今,先是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后是正式办法(《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再到新能源发电全额上网的136号文,一系列极具针对性的重大政策调整,扭转着分布式光伏的发展路径。
截至2024年底,中国光伏装机达到了创纪录的8.9亿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为3.7亿千瓦,是2013年底的121倍,占全部光伏发电装机的42%,是当之无愧的“半壁江山”了。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走直线,都要经历沟沟坎坎、起起落落。已经获得121倍增长的分布式光伏,也到了适当放慢脚步并总结反思的时候了。
也恰在此历史转圜的微妙时刻,曾经大干快上的“整县推进”,已经变得悄无声息了。事实上,“整县推进”就如同一片最最完美的物理切片,精炼浓缩了分布式光伏的发展历史:分布式光伏如何兴起?121倍的巨大发展带来了哪些问题?需要做出什么样的调整?其未来发展要怎样重新定位?
一句话,正在消失的“整县推进”,照出了分布式光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热闹的“整县推进”熄火
2021年6月,国家能源局发文启动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试点工作。《试点方案》公布后,同年9月,国家能源局确定了676个整县推进试点名单。
分布式市场具有点多面广、布局分散、单体规模小等特点,整县开发试点的出发点,是调动地方、企业积极性,整合利用闲置屋顶资源,节约优化配电网投资,降低光伏开发商的获客成本、运营成本。
尽管此后国家能源局多次强调“不搞行政命令”,但是“整县推进”还是将市场的预期拉到满格。彼时,东吴证券一份报告甚至预测,假设全国均为试点情况下,中国屋顶分布式光伏合计总空间超600亿千瓦,相当于267座三峡水电站。正因如此,“整县推进”迅速被各方寄望为“万亿级市场”。
同时,“整县推进”也非常符合地方政府“贪大求多”的胃口。于是,在地方政府的积极运作下,各方挤破门槛跑步进场。
在这场潮流中,以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投、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等五大发电集团和三峡集团、中国广核、中核集团、华润电力、国投电力、中节能等“六小豪门”纷纷“跑马圈地”……很快,2021年屋顶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规模首次超过了集中式光伏。
然而,人们很快就发现,整县推进是一项涉及地方政府、央国企、民企、居民等多个利益主体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各种关系与利益的复杂牵扯和激烈博弈,最后让许多项目不是半途而废,就是胎死腹中。
《试点方案》提出的申报条件之一是:党政机关建筑屋顶总面积可安装光伏发电比例不低于50%,学校、医院、村委会等公共建筑屋顶不低于40%,工商业厂房屋顶不低于30%,农村居民屋顶不低于20%。业内俗称“整县推进”的“5432”阵型。
架势虽然是拉开了,但是“整县推进”项目的完成率却很低。
2023年9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钱平凡和周健奇在媒体联合发表题为《整县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模式亟须调整》的文章指出:整县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进展低于预期。
该文章透露:截至2023年4月底,全国整县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地区累计并网容量3692万千瓦,完成了规划目标的22%,不少地方低于规划目标的15%。而有的地方的完成率,甚至不足6%。
自那以后,“整县推进”事实上也就慢慢凉了。尽管近期广东英德推出了整县推进试点方案,但是明眼人一下子就能发现,英德只是借整县推进的“羊头”,去卖户用光伏开发的“狗肉”,早就不是原始意义上“5432”阵型下的“整县推进”了。
整县推不进的真正原因
关于“整县推进”的推进不力,原本是有着这样一个版本的故事一直在“谬种流传”:
“整县推进”需要的资金体量非常庞大,县级政府往往是将“整县推进”项目打包交给一家央国企去开发。央国企原本对过于分散的分布式光伏兴趣不大,如今聚少成多、整县推进了,央国企也有了兴趣。
可是,就算是“整县推进”是分布式打捆了,可仍然和集中式的开发逻辑完全不一样,央国企痛苦地发现,除了整块整块的坡地或者是水域,身段不够灵活的央国企依然是“玩不转”。于是,“整县推进”就烂在了央国企手上。
上述传说也得到了官方回应的某种证实。
在2022年7月举行的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会议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新能源处二级调研员高楠指出,整县推进“好经谨防被念歪”,当前部分地方、部分企业出现了“一县一企”“圈而不建”、暂停备案、打着试点旗号损害农民利益等行为,严重违背了试点工作的初衷。
可今时今日,如果还是停留在上述逻辑判断上,那就严重脱离实际了。问题很简单,央国企有资金优势,如果仅仅是因为自身身段不够灵活做不了分布式项目的话,那完全可以将手中的“整县推进”项目层层外包给民企去做。央国企和民企各展所长,“整县推进”项目不至于销声匿迹。
所以说,“整县推进”之所以做不下去了甚至于已经消失,是有着更为深刻的原因。想想吧,如果“整县推进”的分布式项目做到几亿千瓦甚至10亿千瓦,那是个什么样的消纳局面?
也就是说,这不是央国企还是民企来做的问题,“整县推进”消失更加根本的原因,是思路设计存在先天缺陷:电力系统根本就没有能力去承受那么海量的分布式光伏一股脑建成。
1月23日,国家能源局正式下发《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相比从前三种模式可选,一般工商业分布式光伏仅能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自发自用两种模式中做选择(少了全额上网模式);大型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则只能选择全部自发自用模式。
一般工商业和大型工商业分布式所发出来的电,与户用光伏发出来的电没啥两样,都是绿电。那为什么要收束、不再允许其全额上网甚至余电上网呢?
原因很简单:中国的电力系统暂时还承受不了过量的分布式光伏,分布式光伏需要重新去定位,“整县推进”式的贪大求多做法是再也不适合了。
分布式的核心是就地消纳
分布式光伏健康发展,首先需要有清晰的定位。这一定位,要放进整个中国的新能源转型大背景中去加以考量,尤其需要与集中式光伏实现错位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曾表示,在新能源时代,我国中东部的能源要实行“身边取+远方来”的策略——首先从“身边取”,利用身边的非化石能源,提高自给率,不够的部分再由“远方来”,靠“西电东送”做一些补充。
上述新能源“东西互动”局面,中东部本地的分布式光伏最需要解决的是消纳问题。分布式光伏管理新规的核心政策思路,也是分布式光伏要向“就地消纳、就地平衡”回归,少上网、多自用。
根据上述政策思路,小微工商业和别墅的价值会被行业企业争抢。这两类项目具有稳定的电力需求,可以保障基本的投资收益,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的开发重点。此外,预计还将有很多有些开发难度,但却具消纳能力、可以提供稳定收益的分布式场景,被行业挖掘出来。
同时,分布式光伏配置储能也将越来越重要,自主配储意愿会明显增强。储能一方面可解决光伏发电不稳定等问题,另一方面平抑市场化交易的价格波动,稳定投资收益率。储能将成为分布式光伏的最佳CP。
促进分布式光伏就近消纳,更加具有前景的,或许是近来频频被提及的绿电直供、隔墙售电、专线供电、源网荷储一体化。这是因为,如果只能自发自用,那么很多用电负荷不够大的工商企业,就没办法装光伏了。如果能够实现新能源绿电直供,那么,即使一些工商企业自身负荷不够大,它也可以向20公里内的其他企业输送绿电。
也就是说,允许绿电直供,新能源消纳就能闯出一条新路。
作为积极的探索和试验,上述各方案尝试都值得鼓励。突破分布式光伏的发展瓶颈,转型就近消纳,任何单一方案都不足够。放眼全球,目前尚无一种高度成熟的新能源消纳模式,这需要中国去自主探索。
总而言之,今时今日,“整县推进”式的贪大求多的分布式光伏开发路径,已经无法走通了。能不能紧紧围绕就地消纳做出一篇大文章,决定着分布式光伏的未来。
*:not([class*="icon"]):not([class*="fa"]):not([class*="logo"]):not([class*="mi"]):not([class*="code"]):not(i){font-family:PingFang SC,Arial,"Material Icons Extended",stonefont,iknow-qb_share_icons,review-iconfont,mui-act-font,fontAwesome,tm-detail-font,office365icons,MWF-MDL2,global-iconfont,"Bowtie" !important;}[class*="code"]{font-family: Consolas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