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低10元就能AI复活去世亲人 引发伦理与法律争议

日前,郑州举办了一场2025年清明节节地生态葬活动,为189位逝者举行了温馨送别。活动现场,AI数字人“新生”首次出现在大屏幕上,令逝者家属动容。
近年来,随着AI技术的发展,只需一段视频或一张照片,就能通过AI技术让逝去的亲人“复活”,音容笑貌重现屏幕。清明节前后,各大电商平台和社交平台上,使用AI技术“复活”的服务大量增加,价格从十元到数千元不等。
AI“复活”背后引发了众多争论。这项新技术在给予人们心理慰藉的同时,也面临着伦理和法律的双重审视。
4月3日,清明节前夕,来自广东的刘晴晴在电商平台购买了AI“复活”技术服务,生成了一段动态视频,“复活”了自己的外公。视频中,她的外公可以做出眨眼、微笑以及挥手等动作。刘晴晴表示,她是为母亲做的,因为外公生前与母亲有心结未解,去世时未能见上一面。她将视频给母亲看后,母亲瞬间泪流满面,这一刻让她感受到了AI的意义。
在社交平台,关于AI“复活”的分享和讨论非常多,许多网友希望“复活”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老一辈亲人。记者在多个电商平台搜索“AI复活”,发现大量店铺销售相关产品,价格从十元到上百元不等。随机询问了几家店铺,都表示近期业务量有所增加。其中一家店铺客服表示,根据照片人数、时长、照片修复难度进行定制,基本是40元起步,做5秒的微笑视频,可以进行两次修改。但该店使用AI技术合成的视频会有细节上的变化,做不了复杂的动作和高糊修复,合成一个视频需要3个小时左右。数据显示,目前该店已售出3000多单,近期业务量增加超100%,评论区也有很多好评。
对于AI“复活”这种新兴服务技术,网络上争议较大。一方面,网友认为这种技术可以为有需要的群体提供弥补遗憾的情绪价值;另一方面,也有网友认为这种“复活”是在亵渎逝者,相当于购买一个“玩具”,同时存在泄露隐私等风险。
公关专家詹军豪表示,AI“复活”技术通过模拟生成逝者的数字形象,虽能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生与死的界限,引发伦理争议。这让人们思考,这种技术是否尊重逝者及其家属的意愿,是否会对生者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目前,AI复活技术尚处于发展阶段,存在技术局限性和伦理困境。未来,需要明确技术应用的法律边界,制定相关法规规范,并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数字形象的逼真度和交互性,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同时避免潜在风险。还需引导公众理性看待这项技术,避免过度依赖和滥用。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认为,从市场角度观察,AI“复活”服务在未来具有一定的市场发展潜力,尤其是在娱乐、教育、虚拟陪伴,甚至是遗产传承等方面,市场需求逐渐显现。然而,其合规化发展不仅需要法律层面的清晰界定,还涉及商业伦理和社会公共情绪的考量。
律师付建认为,死者享有人格利益保护,AI“复活”技术如果未经逝者近亲属同意,利用逝者肖像、声音等生成数字形象,侵害了逝者的肖像、声音等人格利益。《民法典》规定受法律保护的死者人格利益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此外,还要谨防科技公司擅自使用逝者面容“复活”并进行商业推广,或利用该技术实施诈骗等犯罪活动。
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博也表示,逝者的姓名、肖像、隐私等权利受法律保护。如果没有经过逝者近亲属等权利人的同意,随意使用逝者的个人信息进行AI复活或制作AI数字人,则会侵犯人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