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煤电强劲复苏,“双碳”付出代价

如果说2023年煤电企业的盈利还是“反弹”的话,2024年煤电是真的强劲复苏了,煤电上市公司是赚得盆满钵满。
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注意到,近日,五大发电集团旗下旗舰上市公司发布财报,其中,华能集团旗下华能国际净利润101.35亿元,华电集团旗下华电国际净利润57.03亿元,大唐集团旗下大唐发电净利润45.06亿元,国家电投旗下中国电力净利润33.64亿元。
当然,上述五大上市公司的发电业务,都是既有火电又有新能源,因而,煤电是不是强劲复苏还要摘除新能源业务的影响。可喜的是,即使是抛开新能源业务的影响,煤电的盈利在2024年仍是翻天覆地的增长。
相比于2021年、2022年的全行业巨额亏损,煤电重新实现盈利当然是件大好事。然而,煤电强劲复苏也并非是一劳永逸的,更加难弄的问题还在于,煤电强劲复苏背后有着隐秘而又高昂的代价。
不一样的煤电复苏
煤电的真实境况如何,“煤电一哥”华能国际是最具代表性的。截至2024年底,公司可控发电装机容量1.45亿千瓦,其中煤电装机容量为9314万千瓦,风电、太阳能合计3800万千瓦。
2024年,华能国际实现营业收入2455.51亿元,同比下降3.48%;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1.35亿元,同比增长20.01%。
值得注意的是,在华能国际101亿元的净利中,煤电增利影响特别巨大。2024年,华能国际煤电利润总额为71.38亿元,同比大增1548%。
而在2023年,华能国际的煤电业务尽管也实现了盈利,但是含金量跟2024年无法同日而语。
2023年,华能国际实现营收2543.97亿元,同比增长3.11%;归母净利润84.4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14.33%。84.46亿元也不少了,但问题是,煤电盈利占比有多少呢?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2023年底,在华能国际可控发电装机容量1.36亿千瓦当中中,煤机装机容量为9328万千瓦。然而,这么多的煤电装机盈利仅仅为4.33亿元。这一数字尚不及规模小了很多的气电,气电还贡献了7.77亿元盈利。
2023年,在华能国际的84亿元盈利构成中,风电太阳能占到了80亿元,这也愈显煤电4.33亿元盈利的微不足道。当然,这也是有原因的,华能国际煤电电量逾4000亿度,在总发电量中占比接近85%,这对电力保供功劳甚大。
2023年,华能国际煤电业务仍处在困境之中。华能国际管理层介绍称,上半年,公司部分区域煤电仍处于亏损中,在华能国际23个煤电资产分布区域中,一季度有11个区域亏损,二季度仍有9个区域亏损,包括黑龙江、辽宁、华北、山西、安徽、河南、湖南、湖北和甘肃。
对煤电企业2023年表面上的盈利复苏,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首席专家陈宗法一针见血地指出:尽管各大发电央企财报显示已经整体扭亏,但实际上煤电企业并未从根本上摆脱困境。
当时,煤电仍有45%左右的亏损面,而且亏损额巨大;发电边际贡献为负、经营净现金流为负、经营净现金不足支付利息的煤电企业更是比比皆是;累计亏损(特别是2021-2022年的巨额亏损)还没有消化,一些企业严重资不抵债;煤电板块的盈利水平与其在电力行业中的地位、作出的贡献极不匹配。
对比孱弱的2023年,2024年煤电的盈利能力强劲复苏了。华能国际总净利101亿元中,煤电就贡献了71亿元。数字是最直观的证明。
强劲盈利来自哪里?
几乎是贯穿了整个“十四五”的这一波煤电盈亏“过山车”行情,主导力量是燃煤价格。
2021年,国内煤炭市场整体趋紧,当年2月底5500大卡动力煤港口价格约570元/吨,3月起价格持续上涨,10月中旬曾一度冲高至历史最高点2600元/吨,较年初上涨近3.6倍,后又在年末回落至793元/吨,但这一价位仍高于国内多数电厂的盈亏平衡线。
在煤价疯涨之下,2021年和2022年电力央企煤电业务分别亏损超千亿元和660亿元。2021年,光是五大发电集团旗舰上市公司,集体亏损就接近300亿元。这当中,华能国际的亏损最触目惊心,2021年和2022年先后亏损102亿元和74亿元。
2024年煤电盈利能力得以彻底复苏,背后最大的原因也还是煤价。
过去两年间,国家高度重视能源安全供应工作。央企充分释放优质煤炭产能,2024年全国原煤产量47.8亿吨;关税减免降低企业进口成本,进口煤供应量创下历史新高。内外两方面作用下,煤炭供应总体稳定。
另外,受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传统非电行业需求放缓等因素影响,煤炭消费增速有所放缓。煤炭市场供需形势持续改善,煤炭价格波动下行。全年北方港口5500大卡动力煤年度均价重心在840-860元/吨,同比回落110元/吨左右。
华能国际财报则显示,2024年国内煤炭供需关系不断改善,价格中枢下移,境内火电厂售电单位燃料成本为300.31元/兆瓦时,同比下降8.00%。
财报还显示,华能国际境内营业成本同比减少111.59亿元,降幅5.61%,主要原因是境内燃料成本同比减少138.81亿元,降幅9.40%。
另一个影响煤电盈利的因素是容量电价。但是,容量电价对煤电盈利复苏的影响,不宜过高估计。
2024年之初,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首席专家陈宗法曾专门撰文指出,容量电价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按照30%、50%、70%……阶梯状分步实施的方法来推进。而且,容量电价获取资格考核极其严苛,很多燃煤机组根本就拿不到这笔钱。
尽管文件明确每千瓦煤电容量电价330元,但是,“煤电容量电价按照回收煤电机组一定比例固定成本的方式确定”,2024~2025年26个省区为30%左右即每年每千瓦100元,7个省区为50%即每年每千瓦165元,综合平均109元,折合度电2.85分,只占全部固定成本的33%。
复苏代价不容忽视
在煤电盈利能力强劲复苏的同时,两个数字也在引发担忧:一个是煤电的电量占比,一个是煤电的利用小时数。业界之所以关注这两个数字的动态,是因为它们影响着“双碳”目标的实现。
中国实现“双碳”的战略路径,首先就是要在发电领域实现新能源逐步替代煤电。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2024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98521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发电量62069亿千瓦时,在总电量中的占比仍高达64%左右。新能源方面,风电发电量9968亿千瓦时,太阳能发电量8383亿千瓦时,两者合计占总电量的18.4%。
在“双碳”目标提出的2020年,火电发电量占比是接近70%。应当说,4年时间从70%下降到现如今的64%,是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应看到,火电总电量占比的下降还是太缓慢,尤其是相比于新能源装机的突飞猛进。
煤电发电量占比下降以及风光新能源发电量占比上升的缓慢,也反应到了火电的利用小时数上面。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2024年中国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4400小时,同比2023年仅降低了76小时。
4400小时的火电利用小时数,就是跟过去比也不低。2013年至2016年,我国火电利用小时数逐年降低,2016年火电平均利用小时数更是降至4165小时,创了50年新低。
为什么火电利用小时数的逐步下降具有重要意义呢?
这是因为,在2030年前后,由于电力保供以及支撑调节新能源的需要,煤电装机都会缓慢增长,但是,为了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不断调降煤电的发电量占比,这就意味着煤电的利用小时数必须要逐年下调,同时增强煤电的灵活性改造。
2024年1月份,发改委出台指导意见,要求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深入开展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提出到2027年存量煤电机组实现“应改尽改”。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也提出,到2025年,灵活调节电源占比达到24%左右、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3%—5%。这个灵活性电源也只能是煤电。
然而,煤电灵活性改造还是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新能源发展需要。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9.2亿千瓦,其中灵活性电源装机容量约为4.96亿千瓦,灵活性电源占比16.9%,远低于欧美国家的18%—50%,且距离24%的灵活性调节电源目标仍有约2.05亿千瓦的改造缺口。
并且,随着中国风光等新能源装机快速增长,未来,电力系统对灵活性调节电源的需求比例将进一步扩大。按照中国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测算,2030年—2040年,仅对照24%的目标,灵活性调节电源都存在1.56亿千瓦—2.02亿千瓦的缺口。
煤电利用小时数未能有效调降,反映出煤电灵活性改造进展太缓慢。煤电电量占比下降缓慢,与煤电利用小时数调降缓慢,本质上是一件事,而这件事又影响到“双碳”目标的如期实现。
在煤电盈利强劲复苏后,煤电电量占比以及煤电利用小时数,会不会固化下去?这是业界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路上,最不应该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