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万销量“险胜”比亚迪!上汽集团,夺回销冠

今年3月,国内车市销冠位置再度易主。
数据显示,3月上汽集团以38.57万的销量,成功超越比亚迪的37.74万,以微弱优势在时隔一年后重夺国内车企销量冠军。
对于上汽集团而言,能在3月重新夺回销冠位置意义重大,在2024年被比亚迪夺去18年的销冠位置后,上汽集团开始主动求变,对内将管理层进行了大调整,对外则加速向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结合三月销量来看,转型还是产生了不错的效果。
不过,虽然3月成功夺回销冠位置,但据侃见财经梳理发现,上汽集团这一成绩背后略显“底气不足”。
一方面,虽然销量上超越了比亚迪,从增速来看,3月上汽集团的销量增速仅1.14%,而比亚迪则高达24.8%,势头明显更好。
另一方面,上汽集团在新能源转型上仍远远落后于比亚迪。据统计,3月上汽新能源车销量为12.57万辆,同比增长48.22%,虽然增速不低但新能源渗透率仅为32.6%,而比亚迪早在2年前就已经“ALL IN”新能源了;另外,在这12.57万辆的新能源车中,销量主力仍是均价不足5万的五菱宏光MINIEV等微型电动车,主推的智己汽车3月销量仅3100辆,表现明显不及预期。
整体而言,虽然在时隔一年后重夺国内车企销量冠军,但对于上汽集团而言,想要真正坐稳销冠位置,其要走的路还很长。
底气不足
从股价来看,资本市场对于这次短暂的销量反超并没有太大的反应。
截至4月11日收盘,上汽集团股价报收15.16元/股,总市值为1755亿。虽然在4月8日披露销量数据后股价在3天内上涨了3.69%,但4月份以来上汽集团仍下跌了3.99%,而若对比市值,目前比亚迪的总市值高达1.08万亿,是上汽集团的约6倍。
那么,为什么资本市场的态度会如此平淡?背后的原因其实在开头也提到了,虽然夺回销冠位置,但成绩背后却“底气不足”。
拆开上汽集团旗下各品牌的销量来看,3月份表现最好的是上汽通用五菱,这也是其销量反超比亚迪的最大“功臣”——全月实现销量14.8万辆,同比增长29.8%,占总销量的比例超过三成。不过,上汽通用五菱的主销车型为五菱宏光MINIEV、五菱缤果等小微车型,这些小微车型主要走的是“低价冲量”策略,整体毛利率仅10%上下。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汽集团3月38.57万的销量含金量有限。
再看另外的两大合资品牌上汽大众与上汽通用,两大合资品牌3月销量近13.4万,其中上汽大众月销量为9万辆,和去年同期几乎没有变化,而上汽通用的月销量为43820辆,跟去年同期的62000辆同比下滑了29.3%。作为主打燃油车的品牌,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为了保住销量推出了“一口价”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上汽大众稳住了销量,但上汽通用面临的压力仍非常大。
看完了三大合资品牌之后,再看自主品牌方面。3月份,上汽集团乘用车分公司月销量为67839辆,和去年同期的79008辆相比下滑了14.14%;而上汽集团主推的智己汽车月销量仅有3100辆,虽然相比去年同期的3000辆同比增长了3.33%,但这样的销量数据明显不及预期,并且今年前三个月智己汽车的累计销量仅有7035辆,和去年同期的10001辆下滑了29.66%。
整体而言,虽然上汽集团整体实现了38.57万辆的月销量,但销量背后主要依赖的是主销低价车型的上汽通用五菱,另外两大合资品牌上汽大众与上汽通用都没有亮眼表现,而其自主品牌目前则还处于销量下滑之中,其中被寄予转型希望的智己汽车月销量更是只有3100辆。在这样的销量结构下,即便超越了比亚迪重新夺回销冠位置,但因为含金量不高,市场自然也不会有太高的认可。
道阻且长
在经过了“失意”的2024年后,进入2025年后上汽集团明显加快了转型的步伐。
对内,上汽集团将管理层进行了大幅调整,新任命的管理层普遍为70后、75后,且拥有一线业务经验。
在核心岗位方面,去年7月原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退休,上汽集团原总裁王晓秋接任;同时,原集团副总裁贾健旭接任总裁,他此前是上汽大众总经理;而智己汽车CEO蒋峻、上汽乘用车分公司总经理兼飞凡汽车CEO吴冰则在今年年初同时升任集团副总裁。
对外,上汽集团则明显加快了向新能源和智能化的转型,尤其是抛下了曾经的“灵魂论”选择与华为联手造车。
据媒体报道,上汽集团将和华为推出第五界“尚界”,双方合作的首款车型将依托上汽星云平台,引入华为智舱和智驾,打造价格区间在15万元-25万元的纯电车型,而这个价格区间是鸿蒙智行产品的首次尝试,可见“尚界”在战略上有多重要。
而除了华为之外,上汽集团还拉来了英伟达与Momenta,去年11月,智己宣布将和英伟达与Momenta推出新一代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不过,即便做出了不少努力,但从前三个月的销量来看,上汽集团的转型仍没有太大的成果。从最重要的新能源车销量来看,今年前3个月上汽集团的新能源车累计销量为272,952辆,虽然同比增长了29.89%,但主要是低价的微型车带来的,并且目前渗透率仍不足四成。
实际上,虽然上汽集团自身在努力,但在极度内卷的中国车市,努力的不止上汽集团一家。以行业龙头比亚迪为例,虽然已经在新能源领域遥遥领先,但比亚迪却并没有因此选择在2025年放缓脚步,今年以来比亚迪不但推出了“智驾平权”策略,将原本在15万级别才会有的智能辅助驾驶技术下放到了10万以下级别,另外比亚迪还推出了如兆瓦闪充等更多的新技术,可见中国车市的竞争压力有多大。
整体而言,面对如比亚迪、小鹏、特斯拉等竞争对手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品牌营销等方面不断发力,上汽集团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虽然上汽集团近期已明显加快了转型的步伐,但想要重回当年的地位,注定“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