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拟港股上市的石头科技第二曲线战略受挫,产品线大裁员来临

文 | 万点研究,作者 | 秦楠,编辑 | 渔夫
在智能清洁设备领域,“扫地茅”石头科技(Roborock)曾凭借其扫地机器人业务占据显著市场优势,市值一度突破千亿元人民币。
然而,在智能清洁行业由增量扩张向存量竞争转变的关键阶段,石头科技在探索第二增长曲线的过程中,陷入了“业务扩张-财务失血-战略收缩”的循环。
近期,多位自称内部员工在社交平台披露,石头科技南京产品项目组人员已从12人裁减至4人;供应链团队规模从40余人缩减至约10人。
值得注意的是,石头科技于6月6日刚发布公告,宣布计划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该公司表示,此次IPO所募资金将用于国际化拓展、产品组合扩充以及补充营运资金。
资本市场的积极动作与第二曲线拓展失利后的大规模裁员,形成了鲜明对比。
面临增收不增利的经营困境
在智能清洁赛道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石头科技正经历创新型企业常见的增长悖论。
当企业寻求跨越第二增长曲线时,必须平衡维持核心业务竞争优势与为新兴业务投入资源之间的张力。石头科技过去两年的战略选择,清晰地凸显了这种矛盾。
过去两年间,石头科技采取了激进的横向扩张战略,致力于拓展业务版图,试图构建覆盖全场景的清洁生态系统。
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9.45亿元,同比增长38.03%。然而,亮眼的营收增长背后隐藏着隐忧:净利润为19.77亿元,同比下降3.64%,呈现出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从业务构成看,扫地机器人作为核心业务,2024年营收达108.48亿元,同比增长34.17%,表明该品类仍存在一定市场增长空间。但需关注的是,其毛利率为52.07%,同比下降2.87个百分点。
当前,扫地机器人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部分区域已超过25%,行业增速逐步放缓至15%-20%,市场正从增量阶段转向存量阶段,竞争态势加剧。众多竞争对手加入市场,价格竞争激烈。为维持市场份额,石头科技被迫采取降价等策略,显著压缩了利润空间。
此外,行业技术正朝仿生机械臂、AI交互等方向升级迭代。例如,追觅科技推出的仿生多关节机械手,科沃斯迭代的AI视觉导航与全能基站,均对石头科技的技术领先地位形成强有力的冲击。
尽管2024年石头科技研发投入达9.71亿元,同比增长56.93%,研发费用率为8.13%,但其新品G30Space探索版的仿生机械臂因使用环境限制,引发市场对其技术实用性的质疑,疑似只是营销噱头的声音不绝于耳。这其实也反映出技术研发与市场应用之间可能存在断层,技术转化效率有待提升。
再看其横向拓展的洗地机、洗烘一体机等业务。
2024年,归类为“其他智能电器产品”(主要包括洗衣机和洗地机)的营业收入为10.70亿元,同比增长93.13%,增速可观。其中,洗烘一体机业务表现突出,公司累计投入超1.7亿元研发费用,推出H1系列、Z1系列等全品类产品,意图在传统家电巨头主导的市场中开辟新赛道。然而,该业务毛利率仅为33%,远低于扫地机器人业务52.07%的毛利率。
为推广新品类,公司销售费用急剧攀升,2024年达29.67亿元,同比激增73.23%,远超营收增速。其中,广告及市场推广费用高达19.24亿元,占比超过六成,呈现出明显的“营销驱动增长”模式。
这种对营销投入的高度依赖,虽能在短期内提振销量,却难以建立稳定高效的盈利模式。技术转化效率低下,新业务与成熟的扫地机器人业务之间缺乏有效协同效应,未能提升整体利润水平。
在过往两年的激进扩张战略下,石头科技陷入了业务规模增长但盈利能力下滑的困境,其“增收不增利”的现状,正是当前转型压力的直接体现。
第二增长曲线战略受挫
在智能清洁行业的发展历程中,石头科技曾依托扫地机器人业务迅速崛起,跻身行业前列。然而,当其试图将洗地机、洗烘一体机等新业务打造为第二增长曲线时,却遭遇了复杂的战略挑战。
尽管洗衣机业务在营收上取得了一定增长,但该市场格局高度成熟,由海尔、美的等传统家电巨头主导。其在技术门槛、工程逻辑、用户需求及渠道布局等方面,与石头科技核心的扫地机器人业务存在显著差异。石头科技以线上电商直销为主的扫地机器人业务模式,难以直接复制到高度依赖线下KA渠道、体验店及完善售后交付体系的洗衣机业务中。这种业务模式的不适配导致资源分散、运营效率低下,不仅未能有效提升市场份额,反而加剧了公司的财务压力。
面对新业务拓展的艰难局面,石头科技展现了果断的战略调整姿态。2025年6月下旬,社交平台信息显示石头科技南京洗衣机事业部实施大规模裁员。产品项目组人员从12人锐减至4人,供应链团队从40余人裁至约10人,整体裁员比例高达70%。
尽管公司提供了N+2的离职补偿方案,此举措仍引发行业震动。该事业部从成立到大规模裁员仅历时一年多,如此短期内的人员剧变,凸显了石头科技战略调整的紧迫性,清晰地表明了其聚焦核心业务的决心。
与此同时,石头科技在资本市场的举措备受关注。公司于6月6日宣布拟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并于6月30日迅速递交招股书。招股书披露,此次募资将主要用于拓展国际业务、提升研发能力、扩充产品矩阵以及扩大海外产能。
回顾2020年其登陆A股科创板的历程,石头科技曾凭借强劲业绩推动股价显著上涨,市值长期位居国内扫地机器人行业前列。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其在A股的增长空间受限。而广阔的海外市场前景及拓展需求亟需大量资金支持,港股上市成为其突破发展瓶颈、实施全球化战略的关键步骤。
通过港股募资,石头科技将获得充足资金加大海外市场投入,优化渠道布局,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从而巩固其在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的领先地位。
当前的裁员举措与港股上市计划,标志着石头科技的战略重心全面回归至扫地机器人核心业务。未来,如何有效利用港股募集资金,在稳固核心业务的同时探索可持续的新增长点,将成为其突破发展瓶颈的核心议题。
创始人昌敬面临“创新者窘境”
回顾石头科技与其创始人昌敬的发展历程,堪称技术驱动型企业应对“创新者窘境”的典型案例,深刻揭示了企业在探索第二曲线时面临的认知挑战与资源错配难题。
昌敬曾于28岁时以1200万美元将其创立的魔图精灵出售予百度,完成初步资本积累;2014年创立石头科技,凭借对扫地机器人赛道的精准切入,以及“技术迭代+高性价比”的组合策略,成功在智能家居市场确立地位。
2020年登陆科创板后,公司市值一度突破千亿,获称“扫地茅”。这段年少成名的成功经历,塑造了昌敬“技术驱动+资本杠杆”的发展模式,但也为其后的跨界扩张埋下了路径依赖的隐患。当石头科技在扫地机器人领域稳固地位后,昌敬于2021年进入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创立极石汽车。然而,此时市场环境已发生根本性转变——新能源汽车行业已从增量市场的快速扩张期,步入存量市场的贴身肉搏阶段。
极石汽车定位高端新能源SUV,推出售价39.99万元的极石01,试图以全地形越野与家庭场景融合的差异化策略破局。但现实情况显示,其在技术上高度依赖外部供应商,导致其增程式解决方案与智能驾驶系统缺乏核心竞争优势;在市场层面,品牌认知度不足制约了其建立有效的品牌溢价能力。2023-2024年,极石汽车累计销量不足7000辆,与头部品牌差距显著,2024年更陷入超10亿元的巨额亏损,一度依赖昌敬减持石头科技股份获得的8.88亿元资金维持运营。
而石头科技自身的业务扩张同样困难重重。更关键的是,昌敬在石头科技与极石汽车间的双线投入,导致资源严重错配:石头科技为维持市场份额持续加大投入,但新品类技术转化效率低下;极石汽车的“轻资产”模式虽降低了初期投入门槛,却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力。这种顾此失彼的局面,使得石头科技在扫地机器人市场的优势逐渐受到侵蚀,极石汽车也始终未能跻身行业主流。
2025年,石头科技果断启动港股上市计划,同时实施大规模裁员,关闭洗烘一体机等亏损业务线,全面收缩战线。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其在经历跨界扩张的挫折后,战略重心回归至扫地机器人这一核心业务。其5亿美元的募资计划明确指向海外市场拓展与扫地机器人技术升级,显然是对过往激进战略的修正,旨在重新聚焦核心竞争力。
表面上看,这是一次战略聚焦,但从“创新者窘境”的视角分析,这实则是企业在第二曲线发展受阻、资源过度分散时的理性选择。当跨界进入新能源汽车和拓展智能家电新品类未能实现预期盈利,为保障企业生存与发展,回归主业成为维持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企业成功跨越第二曲线的关键,不在于简单复制过往的成功经验,而在于深刻洞察市场环境的演变,将第一曲线积累的技术优势与第二曲线的具体场景需求深度融合,在短期财务表现与长期创新能力之间寻求动态平衡。]{.mark}
对石头科技而言,此次战略收缩并非终点。其真正的突围之道,在于实现认知升级与资源重构的双重突破,[方能在“剩者为王”的存量竞争时代,]{.mark}完成从“扫地机器人领导者”向“全球智能生活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