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确诊超4000例!如何应对?

访客 2025-07-27 16:03:08 1
确诊超4000例!如何应对?摘要: 连日来,不断上升的确诊病例,使得基孔肯雅热疫情引发关注。截至7月24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南海区、禅城区、三水区累计报...

连日来,不断上升的确诊病例,使得基孔肯雅热疫情引发关注。

截至7月24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南海区、禅城区、三水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超过4000例,均为轻症病例。此外,广东省阳江市发现3例基孔肯雅热输入病例。7月25日,广州越秀区一社区发现基孔肯雅热病例。

广州市公共卫生委员会办公室25日发布通知,7月26日至8月1日,广州将开展防蚊灭蚊攻坚行动周活动。7月25日,广州市卫生健康委还公布了登革热、基孔肯雅热13家定点收治医院。7月25日,广东省委常委会召开的会议指出,当前,基孔肯雅热防疫工作处在攻坚关键期,要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扑灭疫情,防止风险扩散外溢。日前,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的信息显示,目前,北京偶有基孔肯雅热境外输入病例,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病例输入的风险持续存在。

7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发出警报,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避免基孔肯雅热疫情大规模暴发。基孔肯雅热,这个拗口、陌生的名字突然闯入我们的视野。基孔肯雅热是什么?类似基孔肯雅热的热带传染病,与我们的距离是否日渐缩小?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确诊超4000例!如何应对?

图/图虫创意

“痛得让身体蜷缩”的蚊媒病

基孔肯雅热最早于1952年在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被发现。研究者马里恩·罗宾逊等记录到一种酷似登革热的病毒性传染病。由于患者常出现剧烈的关节疼痛,当地人称其为“Chikungunya”,意为“痛得身体都蜷缩了”。

如今,科学家已确定基孔肯雅热的病原体是基孔肯雅病毒。依据遗传学分析,这种病毒可能最早出现在18世纪初。只是由于这种疾病的传播方式、临床表现与登革热、疟疾等相似,长期被忽视。人是基孔肯雅病毒的主要宿主。但和登革热、寨卡、疟疾等更知名的传染病一样,基孔肯雅病毒并非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除了少数情况下由母婴传播导致新生儿感染,均靠蚊子叮咬传播。

医学界将基孔肯雅热这类依赖蚊子为媒介的传染病,称为蚊媒病。就基孔肯雅热而言,传播主要依赖伊蚊属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后者也就是俗称的花蚊子。

和疟原虫等其他蚊媒病病原体一样,基孔肯雅病毒可以藏匿于蚊子的唾液中。蚊子的唾液含有抗凝血物质,叮咬吸血时,蚊子会把唾液注入人体。如果是只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病毒也会进入人体开始复制,急性感染期时,人体血液中的载毒量就能达到极高水平。此时若又被一只尚未沾染病毒的伊蚊叮咬,病毒会随血液进入蚊子体内,基孔肯雅病毒也能在伊蚊体内继续复制几天,迁移至唾液腺,该蚊子下一次吸血时,病毒又会通过伊蚊的唾液进入新宿主,完成循环。

老人和幼儿是薄弱人群

基孔肯雅热因严重关节痛而得名,但患者症状并非只是关节痛。作为急性传染病,感染者被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蚊子叮咬后会有2—12天的潜伏期,常见潜伏期为4—8天。随后通常以突然的39℃高烧开始发病,之后,出现肌肉疼痛以及特征性的关节痛。

基孔肯雅的关节痛多出现在外周关节,比如手腕、脚踝等,还有对称性,即左侧手腕如果有疼痛,右侧也会有。很多患者还有头痛、背痛、恶心、疲劳等症状。大约一半的感染者还会出现皮疹,有些可能局限在身体的一小部分,有些能覆盖全身。对大部分患者来说,上述这些急性感染期症状在7到10天就会消退。关于致死率,2005—2006年,位于印度洋的法属留尼汪岛报告了约266000例基孔肯雅病病例,其中254例死亡,致死率为千分之一。

对于这一致死率也不能小觑,作为传染病,如果感染人数剧增,也能给社会带来灾难。此外,基孔肯雅热患者还面临其他威胁。少数患者会出现心肌炎、肝炎,或是格林巴利综合征这类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部分感染者在急性感染症状消失后还会存在“后遗症”。2014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20%的基孔肯雅热患者发病一年后仍遭受严重关节痛的折磨。

和很多传染病一样,基孔肯雅热对老人和幼儿两类人群威胁最大。死亡病例主要发生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体质更弱,有更多基础疾病。幼儿的免疫系统尚不健全,感染基孔肯雅热后也有更高的重症风险。对于因母婴传播被感染的新生儿来说,有着不小风险。此外,本来就有关节疾病的患者,更有可能出现长期的关节痛后遗症。

没有特效药

棘手的是,目前针对基孔肯雅热没有专门的抗病毒药,只能做缓解症状的支持性治疗,比如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镇痛。

近年来,有两款针对基孔肯雅病毒的疫苗在一些国家、地区获批。2023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第一款基孔肯雅热疫苗,这是一种减毒疫苗,即一个弱化的基孔肯雅病毒株。今年,FDA又批准了第二款基孔肯雅热疫苗,采用了类病毒颗粒技术,不含有活病毒,HPV疫苗也是基于该技术。

但上述基孔肯雅热疫苗都是针对少数人,比如要去基孔肯雅热暴发区域的旅行者,并没有广泛推广。其中,减毒基孔肯雅热疫苗上市后还在老年人中监测到多起严重不良事件,虽然很多并未建立与疫苗接种的因果关系。今年5月,FDA 建议暂停对 60 岁及以上人群使用该疫苗,并调查其上市后的安全性。此外,减毒基孔肯雅热疫苗只获批用于18岁以上成人,类病毒颗粒疫苗的接种年龄下限是12岁。更低龄的孩童感染基孔肯雅热后风险更高,却无疫苗可用。

抛开适用人群的限制,基孔肯雅热的传播特征、疫情暴发特点也会影响疫苗的有效使用。基孔肯雅热潜伏期短,在急性感染期,患者就能达到较高血液载毒量,这也使得疫情扩散的速度非常快。比如,广东佛山市7月8日报告第一例输入病例后,病例数迅速增长。由于上述特点,公卫机构很难决定到底多少人需要接种疫苗,以及谁该优先接种。

也是由于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以及疫苗的局限性,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权威医学机构都提出避免蚊虫叮咬是防止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最佳保护措施,而减少基孔肯雅病毒传播的主要方法也是“控蚊”。

不该再被忽视的“热带疾病”

尽管致病力不容小觑,但基孔肯雅热属于典型的“被忽视的热带疾病”,后者指主要发生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区域、东南亚及拉丁美洲等地区的热带传染病。但如今,包括基孔肯雅热在内,不少“被忽视的热带疾病”正逐渐走出过去的地理范围限制。

世界卫生组织7月22日发出针对基孔肯雅热的警告,背景正是自今年初,非洲、欧洲、亚洲、美洲都出现了基孔肯雅热病例,到6月初时全球已有超22万人感染。一些地方还遇到了严重的疫情暴发,比如留尼汪岛估计已有三分之一居民被感染,亚洲的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也都有病例报告。

这背后是基孔肯雅热等蚊媒病的传播媒介——蚊子,正在不断扩张势力范围。

基孔肯雅病毒原本主要通过埃及伊蚊传播扩散。这种蚊子原分布于非洲,之后进入美洲,如今遍布全球热带、亚热带区域。埃及伊蚊原来适应的环境是热带炎热区域,迄今,也出现了一些可以适应温带气候的亚群。传播过程中,基孔肯雅病毒还找到了比埃及伊蚊分布更广的白纹伊蚊。两种伊蚊在外观上极为类似。但习性上,埃及伊蚊主要在晨昏时刻活动,室内、室外都很活跃,白纹伊蚊主要在室外,活跃时间是白天。

传播病原体方面,白纹伊蚊有两大优势:一是地理分布更广,不像埃及伊蚊主要活动于炎热地区,白纹伊蚊温度耐受范围大,可以在更冷的地方繁衍生存;二是攻击性强,会反复持续叮咬。

2005年,全球曾出现过类似如今的基孔肯雅热暴发,当时欧洲、亚洲、美洲都出现大量感染,包括一些几十年未出现显著基孔肯雅热疫情的地方。通过对病毒基因组的研究发现,那轮疫情中,有些基孔肯雅病毒产生了更适应白纹伊蚊的突变。这或许导致自2005年起,基孔肯雅热扩散趋势越来越明显。

面对不再“遥远”的热带病,我们能做什么?

一方面,要增加对热带病的科研投入,近两年来开始有基孔肯雅热疫苗面世,代表了该疾病医疗方面的研发取得突破,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有效的治疗药物等更多应对手段;另一方面,如何控制多种传染病的传播媒介伊蚊,是不能忽视的议题。

在基孔肯雅热扩散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白纹伊蚊飞行能力弱,一生活动范围不超过200米,又依赖静止的小水体产卵。城市化进程中,废弃的轮胎、花盆都能积水,成为这种伊蚊的繁殖天堂。无论是政策决策者还是个人,都应尽量减少伊蚊赖以生存的小型积水环境。科学界也有很多防治伊蚊的创新尝试,例如释放转基因的绝育伊蚊等。

希望通过各种传统与创新的手段,基孔肯雅热以及其他热带病的扩散趋势能被遏制,让我们不必担忧这些过去偏安一隅的传染病突然闯入我们的生活。

(作者系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遗传学博士,目前从事新药研发)

作者:周叶斌

编辑:杜玮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