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外媒聚焦九三阅兵,多国领导共襄盛举,中国世界时刻来临

访客 2025-09-03 15:07:11 83208 抢沙发
外媒关注九三阅兵,认为这是中国的重要时刻,多国领导人共同见证,此次阅兵展示了中国的军事力量和发展成就,彰显大国实力与担当,多国领导人的参与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认可与支持,摘要字数在100-200字之间,符合您的要求。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等国际主流媒体高度聚焦此次活动,指出多国领导人的密集出席显示出活动规格之高、影响之广,将点燃多国民众的共同期待,彰显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时刻。

这一天,多名外国领导人和政府首脑赴华出席纪念活动,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务委员长金正恩,印度尼西亚总统普拉博沃,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等。多家外媒观察到,诸多外方嘉宾出席此次活动,反映出国际社会的态度:多国元首与政府首脑高规格密集出席,既体现对中方活动的高度重视,也蕴含对华深厚情谊;嘉宾涵盖世界五大洲,广泛的地域代表性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历史贡献与世界意义的普遍认同;参与者涵盖政府代表与民间人士,不少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在中国家喻户晓,部分人士更是十年前就曾来华参加70周年纪念,让历史记忆在传承中愈发鲜活。此外,中方还邀请了14个国家的50名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他们来自俄罗斯、美国、英国等国,每一位的背后都有为中国抗战注入力量的温暖故事。

新加坡亚洲新闻台关注了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阅兵式,认为此次阅兵不仅是对历史的纪念,更是中国国防现代化进程和国家坚定决心的展示。阅兵式上,整齐列队的军队、装甲车队以及空中飞过的战斗机,展现了中国在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反映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法新社、美联社等外媒提到,北京街头巷尾洋溢着浓厚的纪念氛围。从建国门延伸至复兴门的长安街上,多组精心设计的立体花坛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打卡。东单路口的四组花坛以铭记历史、纪念抗战胜利为主题,将厚重的历史叙事藏进花叶之间。这份期待也流淌在普通人的话语里,一名中国网约车司机感叹:“这次阅兵的空中梯队,基本涵盖了中国军队现役主战机型,很多是大家关注的明星装备,有的还是首次公开亮相。”

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报道则将目光投向天安门广场的细节布置:人民英雄纪念碑与天安门城楼隔街对望,景观沿两者间的主通道对称铺展,仿佛在以空间的庄重呼应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广场内3.7万人的临时观礼台靠近长安街,加上街道两侧的席位,当日可容纳超5万人共赴这场视觉与精神的盛宴;年号台、花卉绿化以红、黄、绿为主色调,与周边建筑浑然一体,让仪式的恢宏与庄严扑面而来。

普京总统的此次访华之旅成为西方关注的重点。塔斯社、俄新社等多家俄罗斯主流媒体全程追踪普京此次备受瞩目的访华行程。此次访问不仅聚焦于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更与纪念活动紧密相连。普京专车的细节尤其是那块特殊的中国车牌也成为焦点。在中国传统文化里,“8”是象征繁荣与财富的吉祥数字,而普京专车上恰好印有两个“8”。这一细节为“金色俄罗斯”系列总统专车注入了文化共鸣的色彩,进一步丰富了中俄两国交往中的文化意涵。随着行程推进,《俄罗斯报》网站报道称,普京已圆满结束在天津的工作安排。值得关注的是,从天津到北京的交通选择本有多种,俄方特意选择了汽车出行。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特意强调,此次穿梭于两座城市的专车悬挂的正是中国本地车牌。俄媒称,这一安排既显出行的务实,也暗含对东道主的尊重。“今日俄罗斯”的报道则捕捉到更具历史厚重感的画面:9月2日凌晨,普京的车队缓缓驶过北京天安门广场。这片见证了中国百年变迁的土地,在9月3日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这亦是普京此次北京之行的核心议程之一。载有普京的专车驶过广场,车轮串联起两国共同抗击法西斯的历史记忆,成为一次跨越时空的历史呼应。

9月3日,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务委员长金正恩通过端门步入观礼现场。金正恩表示很高兴时隔6年再次访华,并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表示谢意。据朝中社、朝鲜劳动党机关报《劳动新闻》报道,金正恩的专列于1日离开平壤,次日凌晨穿过国境线抵达北京。随行的队伍中包括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和朝鲜政府的主要领导人,朝鲜外务相崔善姬也在其中。朝鲜媒体提及,金正恩此前公开出访皆聚焦双边事务,而此次出席大型多边纪念活动尚属首次。与此同时,这也是他担任朝鲜最高领导人以来的第五次中国之行,每一次到访的足迹都串联着两国交往的重要节点。回溯2018年,这是金正恩访华密集的一年,其中国之行自此留下鲜明的“双向印记”。如今,友谊的专列再过平壤,驶向北京。朝鲜媒体评价,车轮滚动间既有当下外交考量,更有七十余年友谊回响——从中朝并肩作战到多边舞台相互支持,两国情谊沿历史脉络在新时代延伸。

此次阅兵是中国向世界传递实力与影响力的窗口,也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铭记、对未来的自信,以及向世界传递出的民族自豪感。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shucuo.cn/post/310.html发布于 2025-09-03 15:07:11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数错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83208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