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赚钱之道,依赖本地人与老乡的力量
在非洲,钱主要由两类人赚取:一类是通过与当地人合作、理解并融入当地文化、经济环境来获利;另一类则是依靠“老乡”网络,借助同乡之间的信任和资源共享来发展业务,这两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前者注重本地化的策略与适应,后者则强调人际网络和社群的力量。
在非洲待久了你就明白:中国人在这儿赚钱,基本就分两种——一种是卖给当地人,一种是卖给“老乡”,别笑,这真不是废话,因为很多人一上来就搞错了对象,最后钱没赚到,还把“行情”搞坏了。
第一类人:赚当地人的钱——用“低消费”撬动“大市场”
很多人一提到非洲,第一反应是:“穷啊,消费低,赚不到钱。”没错,你在拉各斯卖一双鞋,国内卖100块,在这儿可能只能卖50;你卖个保温杯,当地人一看价格,转身就走——那可是他半个月工资,但问题来了:消费低≠没市场,更不等于赚不到钱。
关键是怎么玩,老板说他认识的一个福建老板,在贝宁倒腾二手衣服,国内收来的旧T恤、牛仔裤,运到西非,分拣、消毒、打包,一件大概卖5块钱(人民币),当地人抢着买,为什么?因为便宜又体面,比本地布料做的还时髦。
第二类人:赚中国人的钱——“乡情”才是最贵的溢价
如果说第一类人是在“拓荒”,那第二类人,就是在“收割”,他们不卖当地人,专做“老乡生意”,你在国内吃一碗煲仔饭,30块,在拉各斯?你也吃过的,78块对吧?贵吗?贵,但照样天天爆满,不是因为好吃,是因为——中国人吃不惯本地口味,辣的像洗锅水,油的像炼丹炉,吃三天就想回国,所以哪怕贵三倍,也要吃口“正宗中国味”。
一个被忽视的现象:90%的交易,依然靠“地推”完成
很多人以为非洲电商起来了,机会在TikTok、Jumia上,错,你可以大概查一下这里的数据,当地电商占比不到10%,而且这10%,基本是中产、留学生、外企员工在消费,剩下的90%市场,怎么走?靠分销商、代理商、地推团队,一家家店跑,一车车货送。
还有第三类人:他们不卖给谁,只往国内送
还有一小撮人,走的是另一条路——在非洲承包矿厂、农场,产品直接发回国内,比如刚果(金)的钴矿、津巴布韦的烟草、赞比亚的木材,他们雇当地人干活,成本极低,利润空间巨大,这类生意门槛高,风险大,一般人碰不了,但一旦做成,闷声发大财”。
写在最后:赚钱的前提,是搞清“卖给谁”
回到开头的问题:非洲到底能不能赚钱?我的答案是:能赚钱的人,早就赚到了;不能赚钱的人,是因为没想清楚——你到底要卖给谁,如果你卖当地人,就要接受“低价走量”,但能靠本地化生产+供应链优势赢,如果你卖中国人,就要接受“高溢价”,但必须提供安全感+情绪价值,如果你想闷声发财,那就得有资源、有胆量,去碰那些“重资产、长周期”的矿产农业,而最怕的是既想赚中国人的钱,又嫌自己定价高;既想开拓本地市场,又不肯放下身段去跑地推;最后两边不靠,还抱怨“非洲不行”,非洲从来不缺机会,缺的是搞清对象、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的人,别再问“能不能赚钱”了,先问问自己:你是哪一类人?你想卖给谁?
作者:shucuo本文地址:https://shucuo.cn/post/498.html发布于 2025-09-06 15:47:32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数错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