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星巴克中国业务出售后的未来展望,合资模式挑战与机遇

访客 2025-11-04 15:06:04 1 抢沙发
星巴克以285亿的价格出售了中国业务,采取了合资模式,星巴克中国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合资模式将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如何保持品牌特色和服务质量,适应中国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将是星巴克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星巴克需要不断创新和调整战略,以应对市场竞争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文 | 异观财经,作者 | 夜叉白雪

近些年,随着消费者代际变化,以及茶、餐饮企业陆续加入咖啡赛道,瑞幸咖啡等中国本土竞争者也对星巴克形成强有力的冲击,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日子并不好过,尤其这两年,星巴克中国业务的业绩更是一蹶不振,很显然,其传统的打法在中国市场已失灵,只有转变战略,才有可能找到新的机会。

此前星巴克多次被传出售中国业务,如今消息也算尘埃落定,根据最新消息,星巴克公司将以40亿美元(约28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把其中国业务的大部分股权出售给私募股权公司博裕资本。

星巴克在一份声明中称,博裕资本将通过与星巴克组建的合资企业,持有星巴克中国零售业务高达60%的股权。星巴克则保留剩余的40%股权,并继续向合资企业授权其品牌和知识产权。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该交易尚需获得中国相关监管部门的批准,预计将于2026财年第二季度(即2026年1月至3月)完成交割。

转型轻资产运营,增长困境下的自救?

进入中国市场26年后,星巴克此次出售中国业务控股权,可以说是其最重大的战略调整之一,未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运营模式将发生重大改变,从“完全直营、高度控制”的模式,转向了“本土化合资、资源共享”的新阶段,运营模式由重转轻,是消费者代际变化以及激烈竞争多重作用下的结果。

如今消费者习惯已发生变迁。如今伴随咖啡文化的普及与供应链的成熟,咖啡已成为都市人群的日常饮品,消费者对咖啡豆品质、烘焙方式、风味口感、奶泡质量等有更高要求,品牌光环的吸引力相对下降。消费者更加理性,对价格更为敏感,尤其是在当前大环境下,消费者更加注重“性价比”,更愿意为符合自己口味、调性、生活方式的品牌或者场景买单。

从市场竞争角度,目前茶咖市场竞争白热化,星巴克面临“双重夹击”。

一方面,咖啡赛道:本土品牌“下沉+性价比”围剿。瑞幸、库迪等本土咖啡品牌通过“9.9元低价策略”快速扩张,抢占下沉市场。星巴克此前坚持“第三空间”高端定位,在价格敏感型市场竞争力不足。

另外一方面,茶饮赛道:喜茶、奈雪“品质+场景”差异化竞争。茶饮品牌通过“鲜果茶+社交空间”模式(如喜茶GO店、奈雪PRO店)吸引年轻客群,且价格带与星巴克部分重叠。

星巴克在中国市场正面临巨大挑战,此前中国市场业务陷入停滞,很大程度是受瑞幸咖啡、库迪咖啡等本土咖啡品牌“价格战”影响,星巴克不得已采取降价策略应对竞争,导致盈利能力承压。

近几个季度,星巴克中国的同店销售额增长乏力,甚至出现下滑。这表明其单店的盈利能力正在受到冲击。星巴克最新发布的2025财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中国业务虽然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2%,客流量增长9%,但平均客单价同比下降约6%,直接拖累毛利率。

财报显示,2025财年星巴克全球营收增长4.2%,但国际业务板块(主要由中国和欧洲构成)仅增长0.8%,其中中国区贡献为负,中国市场业绩疲软拖累了公司全球业绩。

在此背景下,引入博裕资本,采用合资模式有利于降低其在中国市场的资本支出和运营风险,在一次性获得40亿美元现金后,还可以继续享受品牌红利,如此看来,出售控股权是“情理之中”的战略选择。

合资模式下星巴克中国未来如何?

星巴克此次出售控股权,可以视为巨大压力下的一次“以退为进”的主动求变。

1、 引入本土资本,加速决策,优化运营。将控股权交给熟悉中国市场和政策的本地资本,可以极大地简化决策流程。本土股东能帮助星巴克更好地理解下沉市场的逻辑,优化供应链,在门店模式和产品创新方面,更贴近中国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2、 分担风险与资本压力。在中国市场继续扩张和转型需要巨额投资。引入战略投资者可以分担财务风险,并将释放出的资本用于其他增长更快的市场或回报更高的领域。

3、 应对地缘政治风险。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将业务更多地“本土化”,由中方控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潜在的政策风险,获得更友善的商业环境。

不过现实面临的挑战也不小。目前星巴克在中国地区共有8011家门店,距离20000家门店的目标尚远。此前星巴克开店策略“大店+第三空间”,单店投资成本高昂,回报周期长。

目前,一、二线城市市场容量以及门店密度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没有太多扩容空间;而另一方面,下沉市场的开发程度比较低,品牌忠诚度尚未形成,并且商业租金、管理成本、人员成本相对比较低,拥有低成本优势。

若要快速扩张规模、争夺下沉市场,则意味着,直营模式难以追赶加盟模式。另外,下沉市场既广且浅的特点,也决定直营模式难以为继,在这样一个地理面积广阔的市场里,资金、人才供给、管理半径等挑战的难度增加得不是一点半点,未来星巴克在中国是否选择直营+加盟双模式运营?

总之,此次星巴克出售中国业务控股权,是当前困境下的被迫战略撤退,也是面向未来的主动求变,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和观察的商业话题。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shucuo.cn/post/3605.html发布于 2025-11-04 15:06:04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数错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