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汽车快消化趋势下的行业挑战与应对之道

访客 2025-09-27 16:30:50 1 抢沙发
汽车行业的“快消化”现象引发了行业内人士的担忧,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汽车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这种快速变化可能导致企业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影响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甚至可能导致某些企业的生存危机,汽车行业需要积极应对这种“快消化”现象,加强市场研究,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保持竞争优势。

在燃油车为主导的时代,“一年推出小改款车型,五年进行车型大换代”是汽车行业默认的发展节奏;但进入电动化时代后,“半年一改款,一年一换代”成为行业主流趋势,部分品牌甚至对同一车系采取激进策略,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便推出三款新车型。

“中国汽车企业推出新车型的速度令人惊叹,仅需传统汽车制造商一半的时间!” 福特汽车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曾如此感慨。

技术迭代是行业迈向进步的重要信号,但伴随产品快速迭代,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部分车主在购置新车后不久新款车型便宣告上市,新车不仅价格下调,配置还更为丰富。这使得刚到手的车辆瞬间贬值,让车主陷入“被淘汰”的失落之中。

而汽车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一边加大新车推出力度,采取“海量上新”的策略,一边又不断压低价格抢夺市场。部分企业一年之内推出的新车型数量可达十几款乃至几十款。然而忙碌过后却发现,其中真正能够实现销量突破、为企业带来盈利的爆款车型却寥寥无几。

在9月13日的泰达汽车论坛上,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李天威更是指出,随着行业降成本压力加大,个别车企三元催化剂贵金属用量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排放风险大大增加。“降成本不能降环保绩效,减费用不能减公众的健康福祉。”李天威说。

车降价了,老用户高兴不起来

降价争夺市场,依旧是车企的不二法宝。

9月10日正式开启预售的新一代智己LS6起步价直接定在了19.79万元,要知道,现款在售的智己LS6起步价可是23.99万元,相当于直降4万元。9月1日,特斯拉Model 3长续航后轮驱动版宣布降价1万元,此次价格调整距离其8月12日上市尚不足一个月。

A级车市场的价格竞争更是进入“白热化”阶段,多款合资主流车型通过官方降价、经销商让利等方式,将裸车价拉至历史低位。目前,2024款新轩逸1.6L舒适版裸车价仅为5.98万元。朗逸新锐出众版“一口价”7.99万元起。卡罗拉官降4.3万元,将起售价拉低至7.98万元。轩逸·经典车型跌破7万元价格门槛,起售价仅为6.98万元。

豪华品牌的降价幅度令人咋舌。8月,捷豹路虎发布海报称,揽胜极光L厂家建议零售价调整为23.98万元起,活动有效期从即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含),而参考原厂家建议零售价42.98万元起,官降幅度高达19万元。豪华品牌动辄腰斩的降价并非个案,此前定价近30万元的豪华紧凑型SUV宝马iX1,如今终端入门价格直接下探至15万元区间,降幅接近50%。

根据乘联会数据,今年1—7月降价新车数量为106款,尽管相较于2024年1—7月共有147款车型降价的数量已经有所减少,但价格战规模仍远远高于2020—2022年同期。

车型降价,这一原本被认为是让利消费者的举措,也开始被越来越多老车主吐槽。有车主直言,自己提车才3个月,车型就直降3万元,手里的车瞬间“贬值又落后”。对消费者来说,汽车本就是高价值的大宗消费,谁也不想体验“买完就亏”的焦虑。

汽车快消化趋势下的行业挑战与应对之道

成都车展上的观展观众(刘珊珊/摄影)

与之相对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车企则一边强调降本“卷价格”,一边又在“加速迭代”的赛道上疲于奔命。

奇瑞汽车执行副总裁李学用在2025汽车先锋思享荟上披露的一组数据道尽了行业的无奈。“过去一年中国上市了约710款新车,看着热闹,可上市后月销量能过5000辆的只有10%,700多款车里,仅69款能达标,更别提月销过万的爆款了。”李学用说。

此外,另有“易车志”数据显示,截至2024 年,国内车企过去五年平均每年要推出1158款迭代车型,相当于每天有3.2款新车或改款车上线,车型研发周期也从之前的36—48个月,压缩到了12—18个月。

为了跟上迭代节奏,车企不得不砸钱投入研发、调整供应链、改造生产线。但大量上新分散了研发资源,而频繁“降价增配”也在不断压缩利润空间,不少车企开始陷入“为了迭代而迭代”的恶性循环,经营压力越来越大。

“不是所有改款都有必要。”有行业观察人士直言,部分车企在竞争的裹挟中不得不增加“迭代数量”,把改款变成了换色贴标、微调内饰的“表面功夫”。就连电商平台卖的三色贴、虚假通风口装饰,也成了一些品牌“年度改款”的核心变化。还有车企一年搞三次改款,每次的改动也仅仅是增减座椅加热、调整车机主题等,却对外标榜“全面升级”。这种“为改而改”的操作,不仅让消费者看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更透支着品牌信任。

汽车“快消品化”争议

越来越快的迭代速度,越来越便宜的价格,以及越发频繁的换车频率,让汽车陷入“快消品化”的争议之中。

岚图汽车首席执行官卢放直言:“当前汽车行业正呈现出明显的‘快消品化’特征,新车迭代速度加快、营销手段不断创新,消费者的换车周期已缩短至3—5年。”

提及“快消品”,公众通常联想到包装食品、日化用品等“消耗速度快、更换频率高” 的日常用品。这类产品普遍具有使用寿命短、消费频次高等特点,其利润主要依靠庞大的销量支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期以来,汽车一直是“耐用消费品”的典型代表。作为仅次于房产的大额消费支出,一辆汽车使用10年、15年的情况十分常见。消费者购买汽车,不仅是获取一种交通工具,更是追求长期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与安全感。

卢放表示,当前市场上“快速更新、快速换车”的现象,本质上源于消费者对“新鲜感”的追求,但满足消费者需求并不意味着要舍弃汽车的核心属性。“真正的创新不应仅追求‘速度’。”他强调,汽车的核心价值始终在于高安全性、高可靠性与高耐用性。汽车作为用户的“长期伙伴”,需陪伴用户应对各类复杂路况与恶劣环境,承担守护用户安全的责任,绝非“使用一段时间后即可丢弃”的快消品。

一汽奥迪执行副总经理李凤刚同样认为,消费电子产品的设计使用寿命通常为3—5年,消费级芯片允许存在500PPM(即每百万件产品中可出现 500 件缺陷产品)的缺陷率;而汽车的预期使用年限可达10—15年,车规级芯片的缺陷率必须控制在1PPM(百万分之一)以下,同时还需承受-40℃至150℃的极端环境考验。这两者之间的差距,正是汽车与快消品最本质的区别。

汽车行业追求创新固然没错,但不能忽视稳定;追求速度也可以理解,但不能忘记安全。对消费者而言,不必被“新品焦虑” 牵着走,与其追逐转瞬即逝的 “新鲜感”,不如看重汽车长期使用中的安全性、可靠性与保值性。对车企而言,更该跳出速度竞赛的怪圈,明白“海量上新”不如“精品爆款”,“表面改款” 抵不过 “技术深耕”。只有消费者理性消费,车企专注技术与品质,行业有完善的制度规范,整个汽车产业才能回归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完成更优质的电动化转型的升级。

作者:刘珊珊

编辑:郑宇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shucuo.cn/post/1810.html发布于 2025-09-27 16:30:50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数错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