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独家专访影目CEO杨龙昇,AI眼镜的百万销量挑战与今年盈亏平衡展望

访客 2025-10-20 15:05:31 1 抢沙发
独家对话影目CEO杨龙昇透露,百万销量是AI眼镜行业的门槛,公司正面临这一挑战,他预计今年有机会实现盈亏平衡,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正寻求在技术和市场方面的突破,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独家专访影目CEO杨龙昇,AI眼镜的百万销量挑战与今年盈亏平衡展望

图片系AI生成

“Meta Ray-Ban Display的确是卖爆了,但其实这是两年前的方案,我们已经出了两代产品了,Meta才放出来第一代的东西。只能说大家认知上的时间点是一样的,但国内的速度要远高于美国大厂。”影目科技CEO杨龙昇对作者说道。

当下,AI+AR产业正迎来千亿规模市场机遇,2025年中国AI/AR眼镜出货量预计将达90万台。在双11到来之前,国内也迎来了一波集中发布潮。日前,影目INMO也对外推出了新一代AI眼镜—INMO GO3,主打美学设计,首发三天全渠道预定超20000台,预定金额破5000万。在杨龙昇看来,AI眼镜应该是颜值+实用的结合体,在大众市场破圈,一定要把时尚性提上来。

从全球AI眼镜市场来看,目前也就只有Meta的单品销量过百万,国内“百镜大战”表面热闹,但销量上仍没有能够突破50万的单品。其中,有的厂商为了“炫技”,硬件性能堆满,但对于一款小众产品来说,说服消费者买单,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消费电子行业一百万销量是个坎,两三年内可能会跨越这个鸿沟。现阶段让用户买单,‘样样通’远不如聚焦核心场景功能,把货卖出去最重要。”

先颜值再实用,聚焦比“样样通”更重要

过去一两年的时间里,Meta的大卖,推动了AI眼镜市场的火热。但有一个问题需要搞清楚的就是,Meta卖得好核心还是在于它是一个时尚的单品,其次才是AI功能。对于国内AI眼镜来说,现在市面上可选的品牌以及款型已经很多,但如何能让更多的消费者去购买,去长时间的佩戴,是全行业一直都在破解的问题。

“AI眼镜还在早期阶段,我们自己给它定义叫始于颜值终于实用,就跟传统眼镜的购买链路是一样的,好看才会去买,之后才愿意去探索新功能”,杨龙昇认为,“先做好美学设计,让大家可以去舒适的全天候去使用,其次再去叠加更多实用功能。”

基于此战略下的理念,影目在新一代产品上做出了改变,INMO GO3并没有采用传统智能眼镜 “笨重大黑框”,而是将核心器件都放在了镜腿上,光机放在了镜框中间,从而让镜腿更轻薄。

杨龙昇对作者透露,GO3的镜腿沿用的仍是消费电子工艺,但镜框则采用纯CNC五轴精雕工艺,生产工艺更复杂。在GO3的生命周期内,未来还计划以季度为单位推出不同框型与配色,给到消费者去选择。

独家专访影目CEO杨龙昇,AI眼镜的百万销量挑战与今年盈亏平衡展望

图片来自官网

至于在功能场景的探索上,相比较其它品牌,影目INMO也较为克制,更加关注续航以及翻译的垂直场景,而不是所有功能和场景都精通。背后的原因还是源自上文中提到的点,先让更多用户能够长时间佩戴。

“无论是换电还是双芯片架构,都是想解决在重量足够轻的前提下,尽可能拉升续航,这次功耗只有友商一半左右。至于拍照,我们认为更多的是作为补充视角,不做大而全的东西,聚焦比样样通样样松更重要。”

据介绍,目前AI眼镜聚焦的场景主要包括拍摄、翻译、娱乐等,影目GO系列选择专注在翻译等商务场景打磨。为了实现双向对话实时翻译以及低延迟,在GO3上内置了端侧模型,翻译准确率达98%,离线翻译达9种语言。杨龙昇表示,翻译这块投入了近三年时间,要做好还是挺难的,端侧模型基本都是定制化,只能服务单一的功能,空间太小放不下,没办法做成普适化模型。

百万销量是个坎,与Meta差距在供应链的定义上

从全球AI眼镜市场来看,中国绝对是最为活跃的市场,无论是在品牌数量上,还是在产品迭代的速度上,都处于领先的位置。只是,尴尬的一点是,即便是所有品牌加起来的销量,也比不过Meta。

“其实,无论是AI还是AR眼镜,国内国外基本都处在同一个水平,不会像过去手机那样中间差距那么大。Meta当前最领先的部分还是在于供应链的定义,无论是光学还是芯片,Meta有能力去要求合作方按照他的要求去做。国内唯一的劣势,就是只能去做一些标准化的产品。”

不过,即便如此,杨龙昇仍认为国内厂商在这轮竞赛中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他看来,国内厂商的优点就是速度快,基本上Meta定制供应链的消息一出来,国内马上就跟进。

独家专访影目CEO杨龙昇,AI眼镜的百万销量挑战与今年盈亏平衡展望

影目科技CEO杨龙昇,图片来自官方

“有时候Meta都很头疼,自己两年还没做出来的事情,中国厂商一年就干出来了。这就是中国的优势,生产速度、量产良率上其实是远高于美国。智能眼镜这个赛道的话,国内的机会是远高于这个美国这些大厂的,甚至可能接下来大部分的市场应该都是国内厂商去占据的。”

至于为何还卖不过Meta,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样且复杂的,除了品牌的因素外,服务能力也是关键差异点。据不完全数据统计,现在国内AI眼镜的退货率在30%左右,刨去一部分尝鲜的因素外,更多的还在于实际体验与宣传不符。

“这也是为何我们今年要大力布局线下的原因,现阶段服务比创新更重要,联手LOHO、依视路陆逊梯卡、亚洲眼镜等品牌布局2000+体验门店,就是为了能够让更多人去线下实际体验。AI眼镜最终还是要聚焦在社交娱乐上,我们这次和陌陌等也做了尝试。大家用完Meta再用包括我们国内的产品,就能明显感觉到好像海外大厂也就那样。这是跨越鸿沟的重要环节,也是AI眼镜走入大众市场的核心点。”

作者了解到,影目INMO今年的销量预计在10万台左右,明年大概是30万的量级。在杨龙昇的预估中,百万销量是AI眼镜的一个坎,迈过去就会迎来质的增长,而这大概需要两三年的时间。

要感谢小米、阿里们,今年有机会盈亏平衡

在与杨龙昇的交流中,其多次提到了对当前市场的“克制”,一方面是不做简单的堆料式研发,另一方面则在营销上更关注回报率。只不过,在AI眼镜的上半场,这样的战略也是一种冒险,尤其是在小米、阿里、百度等巨头集体入场后。

此前,小米AI眼镜已经上市开售,阿里夸克AI眼镜也会在双11前后发售。面对巨头带来的压力,杨龙昇反倒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大厂入局确实会分流一些用户,但也教育了更多用户,今年行业整体的关注度要比去年有将近3到5倍的一个增长。”

据他透露,小米进来带来了三倍的流量,一半它自己吃走了,剩下一半给到影目几家创业公司了。相比较小米AI眼镜发布之前,影目的销量有将近1.5倍的上涨。无论是小米还是阿里,其实消费者并没有那么容易去买单。

“从最后的数据上来看的话,小米的销量跟我们相差也没有那么大,可能我们10万台,他20万台。大厂当前也是试水的阶段,投入的研发力量相比于创业公司更弱一些,整个产品体验并没有创业公司要来的更好。大家还是在同一起跑线上,而且未来这个行业是百家争鸣的,核心就是看当前这个阶段谁能更好的跨越到鸿沟里,让感兴趣的用户尽可能去转化。”

对于竞争上的不焦虑,也让影目一直坚信,硬件盈利是更重要的事情。杨龙昇表示,今年收入预计近两亿,对比去年能实现将近三倍的增长,最后一个季度表现好的话,有机会实现盈亏平衡。

如果真如杨龙昇预计的那样,那么影目INMO也会是业内第一家率先到达盈利线的AI/AR眼镜企业,而稳健的打法背后也有着更大的“野心”,那就是三年内上市。“对比友商,我们的上市计划已经算是相对保守了,目前新一轮融资已经在交割了,年底会正式公布。”(文 | 志读科技,作者 | 杜志强 编辑 | 钟毅)

更多对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与独家洞察,欢迎访问 Barron's巴伦中文网官方网站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shucuo.cn/post/2807.html发布于 2025-10-20 15:05:31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数错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