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十五五时期,光伏行业人士的思考与行动策略

访客 2025-10-24 15:00:51 1 抢沙发
在十五五的规划中,光伏行业人士面临着重要的思考和行动,他们深知光伏产业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用,致力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以应对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和环境保护的挑战,他们积极研究光伏材料的优化、光伏系统的智能化以及光伏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的整合,推动光伏产业向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发展,他们也在思考如何降低成本,让更多人受益,光伏人的作为体现在他们的努力和创新中,为实现绿色能源的未来贡献力量。

文 | 赶碳号科技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眼下,光伏行业虽然困难重重,但在宏伟的目标面前,这些困难其实都是阶段性的,暂时的,也都将成为过去。

“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 。这是1979年辽宁日报一位记者撰写的一篇述评。3天后,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转载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引发极大反响。这位记者,就是后来的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广大新闻人尊敬的前辈与师长——范敬宜。

当下光伏行业内卷,光伏人的体感普遍较差,但不能因此否定行业的巨大价值,更不能悲观丧气。在这个问题上,光伏人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接下来应该是所有光伏人的学习时间了。此时此刻,有必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坚定对于新能源产业的信念,立足当下,筹划未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会议要求: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要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党中央的要求,为各部委和地方在十四五收官基础上制定具体目标与实施方案提供了政治与政策依据。

近期权威媒体在回顾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成就时,光伏行业被屡屡提及,这也是所有光伏人的荣光。10月20日,央视新闻联播推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答卷】之《逐绿前行,我国构建起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体系》,堪称雄文:

荒无人烟的沙漠、戈壁与荒滩变身巨大的发电场,横跨千里,清洁能源毫秒之间东西“闪送”。“十四五”以来,中国逐“绿”而行,在广袤山河间铺展能源绿色变革的壮阔图景,神州大地上能源生产与消费格局正在改写。

这是沙海日出的一瞬间,2.7万面定日镜被同步唤醒,这里每年的发电量相当于替代56万吨燃煤。

高原起风的瞬间,93米长的叶片加速转动,每转一圈发出的电足够三口之家用上2天。

今天的中国,一年发电超10万亿千瓦时,占全球1/3。全社会用电中,每3度就有1度来自风吹日晒水流的馈赠。

这是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绿色奇迹。

长江干流上,六座大型水电站拦江而立,串联成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沙戈荒”新能源基地里,昔日寸草难生的土地变身蓝色光伏的海洋。“十四五”规划布局的九大清洁能源基地,有七个都在西部地区。如果把五年间全国新增的光伏板铺展开,总面积可以覆盖53万座足球场;把新增的风机叶片依次连接,长度相当于从中国最东端到最西端走一个来回。

“十四五”规划中的特高压“能源动脉”也在冲破地理屏障,加速生长。五年间,19条特高压开工建设,织成了一张电力输送的超级网络。如今,从西到东跨区域输送清洁能源电量增长了70%,来自西部的绿电支撑了东中部地区五分之一的用电需求。新型储能第一次出现在“五年规划”中。靠重力储能、靠压缩空气,今年夏天,这些“巨型充电宝”大规模参与“迎峰度夏”战役,成为电网应对“尖峰时刻”的“定海神针”。

今天,我国已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20%的“十四五”目标如期完成。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在更高层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这意味着能源行业的竞争逻辑,从“增量扩张”转向“体系化治理”。

对光伏制造企业而言,政策目标不再只是“做大装机”,而是要成为新型能源体系中的“基础构件提供者”和“系统能力支撑者”——换言之,从“制造光伏产品”转为“制造能源系统的确定性”。

“十四五”期间,中国光伏产业创造了年均50%以上的增长奇迹,但也埋下了产能过剩、技术趋同、出口壁垒的隐忧。如今,“十五五”规划的政策信号极其清晰:

  • 以消纳为中心的新电力系统建设成为国家优先项;

  • 绿色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被纳入考核体系;

  • 科技自立自强与新质生产力,取代规模竞赛成为主线。

这对光伏制造业而言,是一次“从速度到秩序”的大考。在这场从供给侧到需求侧、场景侧、应用侧的巨大变迁过程中,光伏企业如何才能有所作为呢?

赶碳号认为,这将是光伏制造业的一次重要转折,必须要从过去的“卷产能”到“卷系统价值”。举个例子,BC龙头企业爱旭其实就是在量与价之间寻求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如果爱旭盲目扩产,其BC产品在海外分布式场景的溢价可能就没有现在这么丰厚——物以稀为贵。当然,实际结果我们也已经看到了,爱旭股份成了为数不多能能够盈利的光伏企业。

“十五五”阶段,光伏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不再是拼谁扩得快,谁规模大,而是拼谁能融入国家能源体系的主战场。这背后至少有三条新的逻辑:

产品价值重心上移:从单瓦效率竞争,转向“系统价值”竞争。组件、逆变器、储能一体化能力成为竞争关键。谁能帮助电网稳定接入、帮助业主提升收益率,谁就拥有政策友好度。

制造逻辑重构:从追求极致成本,转为追求碳足迹、供应链安全、国产替代率等政治属性。

金融逻辑变迁:从抢单式现金流,转为服务合同、PPA、长期运维合同的稳定回报模型。

换句话说,制造企业要从“生产端中心”转向“系统端中心”,要把每一项重大决策,都放在“是否有消纳、是否有系统适配性”的约束框架之下。赶碳号对此涉猎不深,在此只列出两个不成熟的建议。

比如在消纳方面,国家发改委已明确,2026年起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改为预期性指标,地方将有更大自主度来布局新能源项目。所以,光伏制造企业若能成为地方“权重达标”的技术或装备提供方,或将在并网、金融、税收等层面获得优先权。企业可以提前参与地方消纳规划评审,与省级能源主管部门、电网公司共建示范项目,争取列入年度消纳方案。

比如在绿色制造的金融红利方面,“十五五”期间,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零碳园区将纳入绿色信贷重点支持范围。工信部、生态环境部正在修订《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指南》。光伏企业应将碳排放、能耗等数据化、透明化,申报“绿色工厂”认证,从而获取绿色债券、政策性贷款与ESG评级加分。

在此,赶碳号也提一点不成熟的建议,光伏企业必须要做到四个主动:

(一)必须主动参与能源体系建设:制造端不再是被动配套,而要嵌入系统方案设计。光伏企业要想尽办法与五大六小共建“源网储一体化”项目,这样可以提前定义产品标准、储能配置与调度模式。这类协同模式正成为行业新常态。

(二)必须主动重构制造与供应链逻辑:政策导向未来或将从“效率优先”转向“效率优先+绿色优先”。到明年,光伏企业谁的碳足迹低,谁的经营绩效就会更好。

(三)必须主动开发“确定性收益”产品:过去只是卖组件,未来可能要卖给客户可持续的现金流——将组件、储能、运维打包,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

(四)必须主动与政策深度对接:政策窗口的确定性就是最大的商业确定性。这一点就不展开说了,头部企业的政策研究能力、政策对接能力都是杠杠的。

总之,光伏制造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卷成本,卷规模,而是系统整合能力,拥抱AI的能力,拥抱场景侧的能力。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shucuo.cn/post/3035.html发布于 2025-10-24 15:00:51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数错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