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护手霜店高额毛利揭秘,谁在买单?
景点内的护手霜店毛利高达70%,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究竟是谁在为此买单?原来是那些对高品质生活有着不懈追求的消费者,他们愿意为优质的护肤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这些游客可能是追求精致生活的都市白领,也可能是热爱旅行的时尚达人,他们看重产品的品质和效果,愿意为独特的旅游纪念品和优质的护肤体验买单,高毛利背后的消费者群体广泛,不仅仅是单纯的“冤大头”,而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消费者群体。
文 | 显微故事
相信你一定见到过这样一家护手霜店。
店面采用小清新的配色,正面墙罗列着各种味道的护手霜,还贴着标语“xx地必买护手霜”。
这里的 “xx” 可以是上海、北京、昆明,也能是太原、西安、武汉,仿佛每个城市都为这个品牌定制了 “专属身份”。
可若你多留意瓶身信息,就会发现:这个名为 “青稚” 的“当地必买”护手霜品牌,其运营主体是一家注册在上海奉贤的公司,既没有采用当地原料,也没有与地方非遗工艺结合。
可就是这样一家标准化产品的护手霜品牌,却像 “复制粘贴” 般开遍了全国大大小小的旅游景区——从上海田子坊的文艺巷弄,到武汉江汉路的繁华商圈,再到昆明滇池边的游客中心,甚至香港尖沙咀的商铺,都能见到它几乎一模一样的门店。
它成了各地地标 “查重率100%” 的存在,也悄然承包了许多年轻人 “当地必买” 的伴手礼清单。
一个疑问随之而来:为何一家产品、陈列、营销模式高度标准化的护手霜店,能击中年轻人的消费心理?
在这个看似简单的 “景区营销” 故事里,这支护手霜又恰好踩中了当代年轻人的哪些生活痛点?
被送礼困扰的年轻人,遇到“假救星”
陈闻清第一次见到“青稚”是在2023年的上海街头。
彼时她路过上海乌鲁木齐路,被这家护手霜店那句“上海必买的护手霜”标语吸引,想着“反正要给朋友们带点护手霜”,于是打算看看什么情况。
走进店内,她很快被铝制圆盒包装的护手霜打动:上面贴着上海标志性的建筑图案,打开后还有浓郁的柑橘味,“很有电视剧里上海雪花膏的感觉,又比老款精致”。
更让她放心的是,瓶身生产商一栏明确写着 “上海 XX 日化有限公司”,“之前买伴手礼总踩坑,这次看到是本地企业,觉得应该是真‘特产’,就没犹豫”。
“确定是企业所在地后才敢买单实在是无奈之举”,陈闻清说。
这些年她出门旅游给朋友带伴手礼遇到过许多次“乌龙时刻”——有好几次,她给朋友带了当地特色冰箱贴后,回来一看产地在义乌,而且网上售价只要一半。
次数多了,她渐渐患上了 “伴手礼恐惧症”,每次旅游前都要在社交平台搜半天攻略,生怕带回去的 “特色” 变成 “全国通用款”。
挖到这个“必买护手霜”宝贝后,陈闻清以为自己找到了救星。可这份 “找到宝藏” 的喜悦,只持续了 3 个月。
之后她去武汉旅游,在武汉江汉路上也看到这家护手霜门店——同样的小清新装修,同样的铝盒护手霜,甚至连货架上的香味排列都和上海门店一模一样。
唯一的不同,是玻璃门上的标语换成了 “武汉必买护手霜”,货架上多了几款印着黄鹤楼图案的 “城市限定款”。
“当时我还特意拿起来看,发现只是贴纸图案变了,膏体味道、包装材质完全没区别”,陈闻清说,那一刻她 “有种被欺骗的感觉”,“原来我推荐的‘上海特产’,到了武汉就成了‘武汉特产’”。
和陈闻清一样经历的还有生活在广州的姚瑶。
去年姚瑶去昆明旅游前,内心发誓“坚决不买伴手礼”,但是从景点出来后,见到店内挂着“昆明必买的护手霜店”的标语后,一头扎了进去,并在买五送一的刺激下,花费275元,带走了6个“昆明必买”护手霜。
等姚瑶回到广州,偶然去广州塔去游玩时,发现那里也有一家写着“广州必买的护手霜”标语的的同品牌护手霜店。
让她哭笑不得的是,回到广州后,她陪外地朋友去广州塔游玩,在景区商业街又看到了 “青稚” 的门店,门口贴着 “广州必买护手霜”,货架上摆着印着广州塔图案的 “限定款”。
“后来去香港、福州,都看到了这家店,店里装修、产品一模一样,连店员的话术都差不多”,姚瑶无奈地说,“现在我抽屉里还放着 3 支没送出去的‘昆明特产’,根本不敢给朋友,怕人家发现广州也有”。
而在社交媒体上,有相似经历的年轻人并不少。
他们在全国各地被“当地比买护手霜”吸引进店,兴致昂扬的买了护手霜,当做特色宝贝送给他人后,转头发却发现各地都有这样的护手霜连锁店。
这群原本想通过伴手礼传递 “专属心意” 的年轻人,最终都被各大景区查重率 100% 的护手霜 “背刺”。
景区开店的护手霜,背后有多暴利?
“必买护手霜”们能反复 “打动” 年轻人,核心原因其实很简单:当代年轻人的 “伴手礼焦虑”,早已成了普遍痛点。
伴手礼的本质是 “情感载体”,可在电商高度发达的今天,传统特产的 “独特性” 正在逐渐消失。
过去旅游带的糕点、干货、手工艺品,如今在各大电商平台上都能轻松买到,甚至产地直供的价格更低。
景区里常见的文创产品,又陷入了 “同质化陷阱”,不是印着地标图案的丝巾、冰箱贴,就是刻着城市名字的挂件、手账本。
“而且这些文创产品,沾上‘原创设计’的标签就卖得很贵,网上搜同款能便宜一半,还不用自己扛着赶路”,陈闻清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更关键的是,纪念品和伴手礼的 “功能边界” 正在模糊。
陈闻清解释:“纪念品是给自己的,比如我每去一个地方就买个冰箱贴,贴在冰箱上能想起旅游的日子;但伴手礼是给别人的,要兼顾实用和心意。现在大家都是‘社畜’,你送一个印着‘我去过 XX’的冰箱贴,对方可能会觉得你在炫耀旅游,反而尴尬。”
相比之下,护手霜的优势显而易见:实用属性强,不分年龄、性别都能使用;包装精致,拿得出手。
50元左右的定价,不算太贵,不会给收礼人造成心理负担,恰好契合了年轻人 “轻伴手礼” 的需求。
但真正让“必买护手霜”们敢于在全国铺开的,是这个模式背后极高的利润空间—— 护手霜本身是 “低门槛、高溢价” 的品类,再加上景区门店的标准化运营,几乎成了 “一本万利” 的生意。
上海各个地标可见的“摩登红人”、“上海女人”雪花膏,就是其前辈。
图 | 青稚的加盟登记表中,会特别关注店铺附近是否有其他雪花膏门店
“护手霜的生产门槛比想象中低得多”,在上海从事日化行业多年的王维,算了一笔账:“现在广州、浙江的 OEM 工厂都有成熟的护手霜配方,如果你直接用现成配方,单支成本能控制在 5 元以内;就算你想‘定制’,比如添加一点精油、调整香味,研发成本也很低,单支成本最多增加 1-2 元,出厂价能控制在 8 元以内。”
王维进一步解释:“护手霜不像面霜、精华,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不高,只要基础的保湿、香味过关,就能卖出溢价。
比如添加一点玫瑰精油,就能叫‘玫瑰精粹款’;加一点不同香精,就可以做出柑橘、木质调,这些概念都能支撑更高的定价。
而且它的出新速度快,不用像护肤品那样做复杂的功效测试,换个香味、改个包装贴纸,就能当成‘新品’推出,研发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图 | 青稚三款不同护手霜的配方,三者唯一差别在于香精、保湿剂添加上,其实可以视为同一产品
与低成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地购物点门店的高定价。
青稚要求,选择店铺时,选择在客流量较大的景区、步行街等,建议面积40平及40平以上,门宽5至6米的双门面双门头的店铺(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旺铺)。
这样的店铺依托于人流量,容易接受高溢价的产品。
图 | 青稚的门店,多集中在各地著名步行街
根据 “青稚” 标价显示,50g 基础款护手霜售价 55 元,100g 装日常售价 128 元(促销时 55 元)。
而在其加盟招商页面上,明确写着 “加盟商拿货价为零售价的 2.5 折”—— 也就是说,一支售价 55 元的 50g 护手霜,加盟商拿货价仅 13.75 元。
扣除约6元的生产成本,单支毛利润可达7.75元以上,综合毛利润率超过50%;若按 128 元/100g的成本计算,毛利润率更是高达 70% 以上。
“这个利润空间在日化行业里算很高的了”,王维坦言,“普通超市里的护手霜,定价 20-30 元,品牌方的毛利润率大概在 30%-40%;高端护手霜品牌,前期的投入又极大。‘青稚’这种模式,把成本压到最低,又把定价抬到景区‘特产’的水平,利润自然高”。
更聪明的是,“青稚” 通过标准化运营,进一步降低了开店成本。
从事文创产品设计的吴涛分析:“景区文创店的成本,主要在装修、库存和人力上。
‘青稚’的门店装修很简单,都是统一的货架、灯光、配色,装修成本比个性化文创店低 30%;产品只有护手霜一个品类,不用像文创店那样备大量不同品类的库存,资金周转更快;而且门店面积大多在 30平方米,只需要 1-2 个店员,人力成本也低。”
对比之下,传统景区文创产品的 “性价比” 就显得更低了。
吴涛举例:“做一个定制冰箱贴,要先设计图案、开模,开模费至少几千元,还得批量生产才能摊低成本;如果卖不出去,就会变成库存。但护手霜不一样,换个贴纸就是‘城市限定款’,贴纸成本几毛钱,还能根据销量灵活调整,几乎没有库存压力。”
这也是为什么 “必买护手霜”店铺 能快速复制:
它把 “文创” 的概念,变成了产品上 “可替换的贴纸”,却保留了 “城市专属” 的营销噱头,既满足了年轻人对 “特色伴手礼” 的需求,又实现了低成本扩张。
所谓的“必买”,真的能提供差异化价值吗?
某种程度上来说,“青稚” 的定位更像一家 “披着日化外衣的景区文创店”:
它不追求线上销量(甚至主流的电商平台上,其价格定价更高),而是靠着 “城市必买” 的噱头,抓住景区游客的即时消费心理;它也不强调产品的功效创新,而是把核心放在 “伴手礼属性” 上,用标准化的产品,适配不同城市的旅游场景。
这一点在其品牌的发展中可见一二。
公开信息显示,“青稚” 的第一家店开在 2020 年的上海田子坊 —— 这里是上海有名的文艺街区,聚集了大量售卖手作、文创的小店,游客多为追求 “小资情调” 的年轻人。
最初的 “青稚” 门店,还带着一点 “小众文创” 的属性:店内陈设亮眼、容易出片、产品包装精美、服务精良,还搭配年轻人喜欢的“盖章活动”,在田子坊一众雷同的商品里脱颖而出。
可随着门店向全国景区扩张,“小众感” 逐渐消失,“标准化” 成为主流。
从装修风格到产品陈列,从香味品类到定价体系,甚至店员的促销话术,都形成了固定模板。
这种模式的优势很明显:加盟商容易复制,品牌能快速扩张,但隐患也随之而来,且在近几年愈发突出。
最直接的危机,是竞争者的蜂拥而入。
“青稚” 的成功,让许多人看到了 “景区护手霜” 的红利,一批模仿者迅速出现:有的产品包装与 “青稚” 高度相似,有的只在门店装修颜色上做细微调整,连 “XX 必买” 的标语都如出一辙。
图 | 类似的护手霜店,图片来源于“化妆品财经在线”
游客走进这些店,往往分不清谁是谁。
为了应对竞争,“青稚” 开始陷入 “内卷”:先是在产品设计上 “加码”,从最初的基础款,推出四季护理、经典花香、城市系列,试图用 “差异化设计” 吸引消费者、后来又打起了价格战,推出子品牌 “春桃”,定价比 “青稚” 低 20%,主打 “高性价比”,覆盖更多消费群体。
可这些举措,反而让品牌陷入了 “恶性循环”。
设计上的 “差异化”,本质还是换贴纸、换香味,没有真正的创新;子品牌的推出,又分流了原有客户。
更关键的是,所有品牌都把重心放在 “开店扩张” 上,试图通过抢占景区点位来抢占市场。
“青稚” 的加盟政策堪称 “低门槛”:不收取加盟费,只要求加盟商支付 3 万元保证金,首次进货金额在 7-10 万元,同时承诺 “选址支持”“装修指导”“物料供应”,甚至会协助加盟商与景区管理方谈合作。
在疯狂的加盟之下,截止2025年6月,“青稚”在全国开设了160余家“必买护手霜店”。
可繁荣的背后,是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同一景区内,可能出现 2-3 家 不同品牌的“必买护手霜店”。
彼此竞争客源外,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的 “新鲜感” 正在消退 —— 当 “上海必买”“武汉必买”“昆明必买” 的护手霜长得一模一样时,“城市专属” 的噱头就会失效,年轻人也会逐渐失去购买欲望。
或者说,当各地文旅都在卷“差异化”、旅游不再是 “打卡拍照”,而是追求 “深度体验” 时,大家还需要这么多雷同的 “必买护手霜” 店铺吗?
(应受访者需求,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shucuo.cn/post/3041.html发布于 2025-10-24 15:01:15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数错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