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叩开港股大门,关键一跃展未来
赛力斯成功叩开港股大门,实现关键一跃,这一重要举动标志着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其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这一跃将为赛力斯带来更多的资金支持和资源整合能力,有助于公司进一步拓展业务、加强研发、提升市场竞争力。
从4月底递交上市申请,到11月5日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挂牌,赛力斯用了仅半年时间就跑完了港股IPO的全程,步伐迅猛。首家成功登陆“A+H”两地资本市场的豪华新能源车企,由此宣告诞生。
这种“速成”背后,既有企业过硬的业绩支撑,亦是资本市场对中国汽车品牌投下的信任票。140.16亿港元的募资净额,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中国车企IPO,也是2025年以来全球规模最大的车企IPO。
从合资品牌到自主品牌、从燃油车到新势力,中国汽车崛起的故事已是老生常谈。但在豪车领域,这一市场仍被进口豪华品牌牢牢占据。
赛力斯的突破性就在于,打破了市场对高端品牌的固有认知。随着问界M9、M8等车型问鼎销冠,这家新能源龙头成功破局,切入了长期由欧美品牌把持的全球高端汽车市场。
叩开港股大门,赛力斯不仅寻求资本和渠道的出海,更释放了这样的信号——中国车企正以更灵活的身段在全球化新牌桌上寻找自身的位置,将技术、产能与供应链深度嵌入全球市场,这个过程中,中国汽车产业的估值也将得到重新审视。
从三次创业到比肩BBA
在中国制造崛起的浪潮中,赛力斯是一个现象级的存在。
1986年,张兴海创立了一家弹簧厂。彼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这家弹簧厂将弹簧成本从进口的1美元降至国产的1元人民币以下。
2003年,抓住东风集团更换合资伙伴的机遇,公司正式入局整车制造,其推出的东风小康凭借高性价比和耐用性,成为“国民车型”,长期包揽行业前三名。
赛力斯2016年登陆A股。同样在2016年,公司开启第三次转型,进军新能源整车赛道。特别是2021年,赛力斯和华为的合作开创了汽车产业与ICT产业跨界融合的先河。
凭借领先的智能化核心技术支持,问界迅速成为高端新能源市场的新贵。2022年3月,问界M5正式交付,创下新品牌单车型87天销量破万的最快纪录。问界系列一炮打响。
通过三次创业的跨越式发展,赛力斯实现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的华丽蜕变。3000台机器人、超1600台智能化设备、关键生产工序100%自动化、质量数据100%自动采集——在这样的超级工厂中,赛力斯打造出一台台爆款。
从零部件供应到整车制造、再到高端电动车,赛力斯40年的发展史同样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最好注脚,堪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典范,这一过程中,车企实现了用市场换技术到自主品牌打造的跃迁。
不断进阶转换而成的亮眼业绩,也成为赛力斯冲刺港股上市的底气: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51.76亿元,同比增长305.04%,创历史新高;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59.46亿元;新能源汽车毛利率提升至26.21%。赛力斯成为继特斯拉、比亚迪、理想之后,全球第四家实现盈利的新能源车企。
今年以来业绩持续高歌猛进。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05.3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3.12亿元,同比增长31.56%。
凭借问界M5、M7、M8和M9几个“爆款”车型,问界品牌完成了从20万级至60万级SUV市场的覆盖。2022年至2024年,问界年销量从7.8万辆一路攀升至38.9万辆。目前,问界全系累计交付已突破80万辆,刷新中国新能源豪华品牌交付速度纪录。
新势力崛起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但豪车细分市场长期以来都是“BBA”(奔驰、宝马、奥迪)的天下。赛力斯正在改写这一格局——2024年,问界M7交付20万辆,登顶中国市场30万元级最畅销自主品牌车型。问界M9上市21个月就交付超过25万辆,超越宝马、奔驰等同价位豪华车型,成为中国市场50万元级车型销量冠军。今年4月上市的问界M8同样强劲,累计交付突破10万辆,稳坐40万元级市场销冠。
第三方咨询机构杰兰路发布的《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品牌健康度研究》显示,在百人青睐指数上,问界表现(40.5%)优于宝马(30.7%)、奔驰(30.2%)和奥迪(27.5%);从品牌档次指数来看,问界(排名第7)优于奥迪(排名第8)、紧追奔驰(排名第5)和宝马(排名第6)。
“本土赢家”向“全球玩家”跨越
据招股书披露,赛力斯本次发行吸引了多达22家基石投资者,包括重庆产业母基金、林园基金、广发基金、施罗德、中邮理财、星宇香港等。基石投资者是IPO里的关键角色,其选择代表着市场对企业长期价值的判断。
但对公司而言,港股上市并非单纯的融资行为,而是借助国际资本池加快全球化的关键一跃。来自国际资本的背书,无疑是加速进军全球市场的一张入门券。
从业务比重来看,赛力斯海外市场增长空间巨大。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赛力斯在海外市场的收入分别为人民币39.22亿元、49.76亿元、42.11亿元和14.22亿元。截至上半年末,海外营收占比总营收为2.3%。
从偏居重庆的零部件供应商,到全国知名的整车制造商,赛力斯的下一个目标是辐射全球的高端电动车品牌。截至2025年9月,赛力斯新能源汽车已成功覆盖欧洲、美洲、非洲等70个国家和地区。
赛力斯在2024年曾开启了一场横跨欧亚大陆的旅途,8辆问界汽车历时数月,穿越22个国家,累计行驶1.5万公里,经受住高原山地、戈壁沙漠、极端温度等考验,意味着其产品力已经具备了参与全球竞争的基础。
也在这趟旅程中,赛力斯发现出海面临的挑战——不同国家的充电设施各不相同,交通道路法规和驾驶习惯也不同。
这也促使团队思考如何实现产品的因地制宜和本土化适配。此次募集资金中就有20%计划用于海外销售网络和充电设施,解决“卖出去”和“用得好”的问题;有约10%资金用于加强海外车型的研发适配。
在零售端,赛力斯计划在欧洲、中东设立100家体验中心,与华为共建覆盖主要国际市场80%高速公路的超充网络。
招股书表示,通过自建、反向合资、战略合作、兼并收购等多元化海外网络建设方式加快中东、欧洲、澳大利亚、中美洲及南美洲市场的扩张。
赛力斯的目标很明确:推进高端品牌车型在海外市场的本地化落地,持续研发国际化新能源汽车车型,进入国际高端品牌汽车市场。
为此,赛力斯进一步强化技术科技型企业定位,70%募资用于研发,包括加大对AI技术在智能座舱及辅助驾驶领域的投入、探索人工智能对汽车产业的全方位赋能,招聘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等领域的顶级人才。
毕竟在新能源赛道上,中国车企具备先发优势,但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仍是一大议题。从需求端来看,海外市场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较低,例如欧洲为19.8%、北美为9.0%、中东和北非为8.7%、南美仅为2.8%。赛力斯在这个时候出击,有助于打出中国豪车品牌的声量,改变全球用户对高端汽车的固有认知——中国品牌的进阶不再依靠性价比逻辑,而是对高端市场的精准穿透与价值重塑。
豪华以外的新叙事驱动估值重构
事实上,何为“豪华车”,并没有绝对的定义,随着生态和技术的演变,其边界也在拓宽。
伴随着问界的诞生,赛力斯就不断强调“智慧重塑豪华”、“安全是最大的豪华”。正如公司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所说,智能化技术催生的主动安全就像“隐形卫士”,有效解决了传统汽车在安全性方面的诸多难题。
为此,赛力斯加快探索智能化加持下的驾驶、座舱、安全、底盘与服务。此次募集金额的70%用于研发投入,包括提升魔方技术平台的架构能力、提升智能座舱及辅助驾驶技术、开发关键动力系统技术、探索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开支分别达到16.97亿元、55.86亿元和29.3亿元。
管理学家查尔斯·汉迪在其S型曲线理论中提出,企业的发展会形成一个从初始、到发展壮大、再到衰落的曲线,而不断增长的秘密在于“赶在第一条曲线逐渐消失之前,开始一条新的S型曲线”。
赛力斯的发展里程已经形成了几条“S型曲线”,现在,新的曲线正在生成。
不久前,赛力斯官宣旗下的子公司重庆凤凰技术“牵手”与字节跳动旗下火山引擎,双方签署具身智能合作协议,围绕“面向多模态云边协同的智能机器人决策、控制与人机增强技术”项目协同攻关。
今年以来,具身智能在国内掀起热潮——多模态大模型研发持续迎来突破,灵巧手灵活度不断提升,人形机器人已经活跃在春晚舞台上和汽车工厂内,机器狗也被广泛运用于应急管理和工业场景。
从与东风汽车的战略合作,到华为的跨界融合,以及和字节跳动的联合攻关,赛力斯深谙单打独斗难成大器,生态体系的综合实力才是决胜关键。
这个“链主”企业也不断优化自己的朋友圈,将300家一级供应商集成到100家,包括20家世界级供应链。其中,宁德时代、延锋、文灿等已以“厂中厂”模式入驻赛力斯超级工厂,集聚重庆建厂的核心供应商更达到13家。本地化同步生产和供应无疑是产业集群的最佳竞争力。
正如10年前在市场处于一片方兴未艾下踏上新能源转型之路,今天赛力斯再次开启了前瞻性布局,加速“AI+汽车”向“移动智能体”进化。这种“跨界”的基因贯穿了公司发展历程,也展示了中国制造的转型路径:传统制造企业与科技公司深度融合,构建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形成独特的“长板效应”。
本内容由作者授权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虎嗅立场。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tougao@huxiu.com。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shucuo.cn/post/3669.html发布于 2025-11-05 14:56:07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数错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