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房企竞争力核心,产品力的硬通货地位

访客 2025-11-05 14:56:27 1 抢沙发
在当今房地产市场,产品力已成为房企的“硬通货”,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必须注重产品质量的提升,不断推陈出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优质的产品不仅能提高销售业绩,还能树立企业良好口碑,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房企应聚焦于产品力,打造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产品,以赢得市场的信任和消费者的青睐。

房企竞争力核心,产品力的硬通货地位

题图|AI生成

当行业不再需要那么多普通的房子时,什么才是房企活下去的资本?万科的回答是:产品力。

国庆黄金周137%的目标完成率、上海广州的“现象级”热销盘为行业寒冬带来了丝丝暖意,与此同时,第三季度万科通过存量资产盘活实现回款71.1亿元,完成大宗交易近70亿元,快速盘活资产的同时,剥离非核心业务。

在行业深度调整期,万科正在展示其生存方式。

产品力即硬通货

市场共识正在形成:人们不再需要普通的房子,但永远需要“好房子”。万科的产品力,正成为其在深度调整期最硬的“通货”。

就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假期,万科实现认购金额47.7亿,目标完成率137%,16家地区公司均完成认购目标,万科广州、贵阳等多个项目销售金额居当地榜首。

两个现象级项目更能说明问题:上海“高福云境”,25套 1.3-1.7亿级房源实现开盘即热销,销售额超过上海该总价段成交总额。广州“理想花地” 当日开盘就完成7.53亿元销售,斩获主城区销售套数和金额双料冠军。

据万科财报披露,2025年前三季度,万科营业收入达1613.88亿元,其中开发业务收入达1004.6亿元,按期保质完成7.4万套房的交付。前三季度,万科11 个首开项目均兑现投资承诺,平均销售去化率近 7 成。

“产品力正在取代规模,成为房企的核心竞争力。”一位资深行业观察者指出,“在当前普遍以价换量的市场中,万科的产品溢价能力,在这轮调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支撑这种溢价能力的,是万科将“好房子”标准化的能力。

万科将过往多年沉淀的经验输出为 24项产品标准和520项设计要求的模块化“产品手册”,确保每个项目都能达到基准线上的高品质。据悉,作为万科未来城市计划的“样板”,上海“理想之地” 入选住建部全国首批好社区案例,而未来类似这类“好房子”也将批量涌现。

更为关键的是信任建设。当行业下行期,最稀缺的是购买者的信心,尤其是当人们要花上百万去购置自己和家人的理想居所时,行业每一次的风吹草动都将打消他们购买欲望。

在全行业普遍”保交付”背景下,万科再往前多走了一步。围绕场景、服务、体验、品质四个维度,提出“城市兴交付”主张,打造了房地产行业的“透明厨房”。

从预售到交付,建筑工地向业主全程开放,业主可以参与监督自己新家建设的每个环节,不仅让业主对于买房、交房更有信心,同时重塑了购房体验。

经营服务:悄然生长的第二曲线

当开发业务承压,经营服务业务正成为万科新的稳定器。

今年前三季度,万科经营服务业务收入为435.7亿元,同比增长1.1%,对收入贡献逐步提升,经营服务业务收入规模位于行业前列。经营服务业务具备轻资产,周期性弱,现金流稳定等特点,恰好能与房地产开发业务形成优势互补,成为万科构筑一道对抗地产周期波动的“新防线”。

长租公寓板块表现尤为亮眼。截至 9 月底,泊寓共运营管理 28 万间长租公寓,开业超 20万间,出租率达 94.3%。1-9月租赁住宅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7.4亿元,同比增长4.4%。在租购并举的行业大趋势下,此前很早就布局长租公寓项目的万科在规模、效率、纳保量方面均稳居行业第一。在佛山金色梦想项目上,探索的“产、建、运营一体化”模式,有效提升了资产利用率。

商业开发运营同样稳健,1-9 月,万科商业开发与运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62.1 亿元(含非并表收入)。商业业务整体出租率达92.1%。8月底开业的郑州嵩南印象城实现首开出租率超97%。同时作为万科实行“轻重并举”的重要战略,凭借在商业运营和品牌资源的丰富积累,其已为GIC、黑石等知名机构业主提供商业轻资产运营服务,说明其商业能力已获得国际资本的认可。

物业服务方面,万科物业前三季度新增年化饱和收入达 16.8 亿元,其中通过创新推出了弹性定价体系新拓项目 41 个,对应 1.4 亿元年化饱和收入。

在物流仓储方面,截止至三季度末,万纬物流累计开业项目约 148 个,可租赁面积 1,046 万平方米,出租率始终保持行业领先。伴随冷鲜业务、零售业务物流需求的增长,万家配业务前三季度单量同比增长3倍。

资产盘活:现金流保卫战

对于率先喊出“活下去”的万科来说,2025年是其关键转折点。

三季报显示,万科今年前三季度营收1613.9亿元,同比下降26.6%,净亏损280.2亿元,经营性现金流进一步恶化,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房地产行业整体承压的真实写照。

3个月前,万科管理层在半年报分析师会议上感叹,“做增量容易,做存量难”,道出了行业现状。重资产如何快速变现,考验着企业的执行力和应变能力。

2025年万科迎来债务到期高峰。公开资料显示,2025年万科到期公开债总额为431.5亿,不过在此之后,万科公开债金额逐年下降,26年仅为100亿元左右,27年为52亿元。

为了应对短期偿债风险,万科一边出售非主业资产等措施快速回流资金,一边通过大股东深铁集团的输血,以时间换空间。

万科对非核心业务的拆分出售可谓坚决且速度。今年8月,中旅国际完成了对万科冰雪业务的收购。同时借助专项债等政策工具,万科已申报36个收购项目,其中15个纳入市级清单。通过规划调整、合作开发等方式,石家庄万科公园隐秀项目实现新增产能28亿元。前三季度,万科已通过存量盘活优化和新增产能178.4亿元。

更深层的变革发生在组织架构上。今年上半年,万科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组织架构变革,从过去三级架构,变为“集团总部”“地区公司”的二级管控,管理更加扁平、决策更为高效。

而24年、25年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更像是新管理层为了重新开始,与此前管理层权责隔离的“甩包袱”。2024年万科计提了335.5亿减值损失,今年到目前为止计提资产减值损失143亿元。当下资产减值阵痛,或将让万科未来拥有一个更为健康的资产负债表。

此外,深铁的借款无疑给万科提供了及时雨以及长达3年的喘息时间。最新公告显示,深铁集团将向万科提供不超过220亿元借款额度,每笔借款的初始期限不超过3年,同时借款期限还可以延长,借款利率也远低于市场利率。

截至目前深铁已累计向公司提供291.3亿元的股东借款,万科集团已完成288.9亿元公开债务的偿还,融资成本相较2024年降低6个基点,仅为3.44%。

这种支持不仅体现在资金层面,更是一种信用背书。在行业信心脆弱的时刻,稳定的股东关系成为万科穿越周期的底气。

从“困境反转”的角度来看,万科仍具有较好的品牌价值,存量资产均为核心城市优质地段,同时管理层经历过多个行业周期,也有着多年的运营经验,目前缺乏的仅仅是当下的现金流和时间。

如果深铁的输血能够让万科重启“自我造血”,或将有望成为继蔚来汽车与合肥市政府合作后又一经典故事,在政府的助力下,房地产龙头再获新生。

科技赋能:面向未来的基建

公司的韧性不仅仅体现在行业低谷期的执行力,积极拥抱新变化也是其韧性的重要体现。而从房地产的黄金时代过渡到AI新时代进程中,万科也正从“建造商”向“科技驱动的城市服务商”进化。

万科的AI 战略可以说非常“接地气。在建筑设计环节,万科在行业中首创了图纸大模型,可实现线上审图,目前该模型已服务内外部项目超1000个;在工程管理环节,各建设项目利用“AI数字工程管理平台”,通过无人机和360摄像头采集施工现场数据,目前已累计完成智能巡检超32万次。

除此之外,AI正成为其经营业务的虚拟中台,深度嵌入决策、客服、供应链等业务环节,实现业务的降本增效。比如在物业方面,以自研“灵石”系统为决策中枢,实现99.7%的设备在线率与15分钟级故障响应;通过自研“飞鸽”平台,构建起行业最大规模的工单实时响应网络。

最具想象空间的是与深铁合作的“机器人地铁配送”项目。万科与大股东深铁合作,开发可自动搭乘地铁,规划最优路线的全球首例机器人,并将于今年四季度逐批量产交付上线,解决地铁商铺配货难、停车难、送货成本高等问题。

上述科技产品,不仅仅服务于万科自身,未来还将作为技术输出,有望在房地产、物业、零售、交通等行业大规模落地,成为推动公司增长的新引擎。

在这个寒意阵阵的行业冬天,万科努力证明:下去不仅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能力。从冰雪业务出售到存量资产盘活,从产品力提升到科技赋能,万科展示了一家行业龙头在危机中的应变能力。

而那些能够在寒冬中调整姿态的企业,或许将在春天到来时获得新的生机。

本内容由作者授权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虎嗅立场。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tougao@huxiu.com。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shucuo.cn/post/3672.html发布于 2025-11-05 14:56:27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数错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