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担保短信引发村民个人信息泄露疑虑,警方建议处理为垃圾短信,律师警告可能构成电信诈骗
多位村民收到来自讨债公司的“担保短信”,引发个人信息泄露的担忧,警方建议将这些短信视为垃圾短信处理,而律师指出这些短信可能构成电信诈骗,此事件提醒公众注意个人信息保护,同时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电信诈骗的打击力度,确保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摘要结束。
“太奇怪了,这几天上海的一个手机号,每天下午都给我手机上发一条短信,说村上一个女子用我的材料担保办了8万多元贷款,我要负连带责任,让我赶紧去找这个女子……”9月10日一早,西安市阎良区振兴街道郑家村五组村民刘明(化名)致电华商报称,同村不少村民都收到了同样的短信,自己并不认识办贷款的女人,其本人信息从未外传过,“对方是怎么知道我的姓名和手机号的?”
有村民已连续6天接到“担保短信”,怕影响到自己的生意
打开刘明的手机,其信息显示,自9月6日起,一个尾号为6292的手机号码便给其发了多条短信,短信内容要么称“×某,住×办郑家村×组,恶意拖欠86687元,你是保方,需要承担所有债务,对日后生活严重影响,成为征信黑户”,要么称“×某平台拖欠贷款86687元,贷款时把你的材料上传担保,将可能影响经营并冻结资产”。短信内容虽有不同,目的都是让他去联系这个女人,并给了其手机号,让他到对方家中让其取消担保。
刘明说,刚开始接到短信,确实吓了自己一大跳,想来想去,觉得更可能是诈骗短信,就没再理会。对方第二天还发,而且接连几天都发,有时甚至上午发一条,下午发一条,很不可思议。同村村民很多人都收到了短信,而且郑家村里确有短信上说的女人,这才让他感觉到事情“闹得有点大”。
村民王某自9月5日起连续6天收到了担保短信,他看到自己要负“连带责任”,5日晚上紧张的都没睡好觉,怕这件事影响自己的生意。9月6日,他还按照短信上留的女人手机打了过去准备联系取消担保,结果对方已经停机。“我隐约知道村子里有这个人,但从没接触过。”他说。
“短信里说的这个女子我见过,但从没有打过交道,她也不可能拿着我的材料去担保。”村民李某称,接到担保短信后,曾让妻子去村里找过该女子,但其已不再村中居住。“村里一到五组好些村民都收到了短信,现在社区民警也介入了。”
警方:第三方讨债公司在网上群发短信,目的在于“吓唬”还款
郑家村五组负责人杨先生告诉记者,第一次收到短信,短信说村里的一个女子拿他的公司材料办了贷款,他担保了30万元;后来又有一个手机给他发短信,说他的公司被担保了,要找这个女子去取消。“我一想就不对劲,平时跟短信说的这个女子就没接触过,她又不可能到我公司来拿走材料,就算从网上下了材料,公司财务章她也拿不到,怎么去担保?所以就当垃圾短信删了。”
杨先生称,短信上所说女子以前是郑家村村民,出嫁后就不在村上住了。全组六七百人,有不少村民都收到了担保短信。他告诉村民,不要私自联系处理,可以向警方反映。“毕竟以前村里就发生过收到类似短信后,个别人私自处理结果遭到诈骗的事。”
实际上,针对担保短信,当地社区民警已在各村组微信群中发布了“温馨提示”。提示称,经“入户走访了解情况并和涉事人电话联系,其表示正在积极与贷款平台协商解决”,并“请各位村民将接收到的信息按垃圾信息处理并广而告之”。
就此事,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联系了郑家村社区民警杨警官。他称,短信上所说女子在网上贷款三万元后,滚成了八万多。由于双方扯皮,贷款方即由第三方讨债公司在网上群发了这些短信,其目的在于“吓唬”还款。具体情况,还需立案调查才能进一步地深入了解。
当天,记者多次拨打了发送担保短信的尾号为6292的涉事手机号码,但均未接听,并且自动显示为“诈骗电话”被“20人标记过”。而涉事女子的手机则一直为“停机”。
据悉,一些村民在收到担保短信后,产生了许多的疑问:讨债公司是怎么把这些短信精准推送给每个人的?这么多人的手机信息又是如何被远在上海的讨债公司获得的?如果个人信息轻易就能被获取,那安全感何在?
律师:村民应避免因私自处理而遭受诈骗或其他损失
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知名公益律师赵良善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对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活动作出了明确规定,第三方讨债公司群发虚假担保短信,可能构成电信网络诈骗等相关违法活动。
赵良善指出,《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要求短信息服务提供者、短信息内容提供者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诚实守信,公开、公平、公正地开展短信息服务,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第三方讨债公司用私人手机号群发短信,且可能存在威胁、恐吓等内容,即违反了该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相关规定,讨债公司未经同意获取并使用村民的个人信息(如姓名、手机号等)进行短信群发,侵犯了村民的个人信息权益。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规定,写恐吓信、恶意骚扰等行为,如尚未构成犯罪,但影响了他人的正常生活秩序,可能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目前第三方讨债公司频繁向村民发送担保短信,明显干扰了村民的正常生活,显然有违上述规定,或面临行政处罚。
赵良善建议,收到担保短信的村民可配合警方调查,向警方提供更多关于短信内容、发送频率等详细信息,协助警方尽快查明第三方讨债公司获取村民信息的途径以及其背后的真实目的,以便依法追究相关方的责任。与此同时,应加强村民宣传教育,进一步向村民强调不要轻易回复或相信这些短信,避免因私自处理而遭受诈骗或其他损失。同时,可通过村广播、微信群等多种方式,持续提醒村民保持警惕。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潘津 B48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shucuo.cn/post/787.html发布于 2025-09-11 14:58:06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数错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